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在外界普遍认为互联网医疗只擅长挂号、卖药、轻问诊“三板斧”的时候,行业的发展逻辑已然变化,那些足够坚持下“慢功夫”的企业正浮出水面,或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近日,医疗健康产业研究机构动脉网发布《2021-2022未来医疗100强榜单》,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微医、丁香园等老牌玩家外,近些年专注于发展管理式医疗的微脉以110.5亿元人民币的估值,跻身独角兽行列,给发展近20年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提供了新的视角。
资深产业分析师表示,微脉模式在行业内一直有较高的关注度,先后获得元璟、源码、 经纬、千骥、IDG、百度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共计数亿美元的投资,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吴泳铭、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吴宵光也在其早期投资人的行列中,这不仅得益于它的创始人裘加林早年在智慧医疗领域的杰出成绩,更体现了其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中的发展也被持续看好。
以控费为目标的管理式医疗组织(Managed Care Organization),在美国已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在助力美国医疗服务改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国内最早深度服务于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平台,微脉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式医疗组织(MCO),通过“技术+运营+管理”三合一的模式深度赋能公立医院及医护人员,为不同类型的患者提供最为合适的整体连续性治疗服务体系。
这种服务体系注重患者健康管理的全过程,以疾病管理结果为导向,依托公立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技术帮助医院建立更优质的患者服务运营体系,向患者精准提供更便捷、更精准、更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国内基础医疗资源仍然紧缺,双向转诊机制尚不完备,使得患者频繁出入医院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资源的耗费;此外,在多层级医疗机构体系建设推进过程中,预防和院后的服务成本还将维持在一定水平。尽管现有互联网医疗服务部分解决了患者购药、问诊等问题,但与人们获得更完善的健康管理的目标仍有不小的距离,以微脉为代表的聚焦于患者全周期医疗健康管理的“慢模式”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聚焦医院和患者双重需求
互联网医疗发展至今已近20年,先后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遇冷期,而如今进入监管规范期,不少人开始思考互联网医疗到底还能走多远。行业中普遍存在一种声音,如果互联网医疗仍用“流量思维”为医疗机构提供管理工具、SAAS服务、数字营销等,依然难以摆脱“以药养医”、“以险养医”的桎梏,只有切实助力医疗机构做大增量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过去近十年,不少医院都开始建设互联网医院,但许多只简单地做了一个线下医院的“电子版”,而在医生考核激励制度、服务闭环设计、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系统全面顶层设计,运营时则成了“烂尾楼”,优质医疗资源难以共用,患者也没有充分感受到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流程管理的便利性和有效性。
一部分先看到问题的医院开始尝试建立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新模式——全病程管理服务体系,但同时也面临运营人才短缺、技术支撑不足、“四后”(诊后、检后、术后、院后)患者管理脱落率高等挑战。
“在中国做医疗健康服务,一定不能脱离公立医院。”在微脉创始人裘加林的眼里,没有公立医院的参与,医疗健康服务就是“空中楼阁”。因此,不同于其他很多互联网医疗平台,微脉始终坚持与公立医院展开深度合作,帮助公立医院开展针对细分病种的全病程管理服务,在更好的满足患者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扩充医院的服务内容及半径,增加其服务性收入占比。
在重新梳理公立医院的服务路径后,微脉从特定人群/专科切入,打破医院传统的片段式、分散式的服务方式,聚焦患者对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与医院共建共营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实现医护人员、个案管理师、健康管家的多方协同,对患者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跟踪管理,从而形成“院内+院外,线下+线上,单次到周期,随机到专属、人工到智能”的一个服务升级。
2017年微脉与台州恩泽医疗集团开始合作探索针对特殊人群的全病程管理服务,彼时,互联网医疗行业还在争抢线上流量与医生资源,“百糖大战”也余温未退,既不“卖药”也不抢流量的微脉竟然选择了一条做“服务”的“苦差事”。然而,微脉模式迅速实现突破,凭借扎实的服务与过硬的运营模式,在随后的两年间微脉签约了70余城的数百家医院。
根据微脉2021年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国内已有数百所公立医院引入了微脉“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覆盖孕、产、妇儿、肿瘤、内分泌、心血管、中医、生殖、体检等30多个科室、1000多个病种。对患者来说,医院为他们提供的不再是单次、随机的诊疗服务,而是围绕个体疾病的全生命周期的精准化的疾病管理服务,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带来生存获益,“互联网+全病程管理”的服务模式的价值也进一步凸显。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依托互联网医疗技术平台,面向全人群推行全病程管理,不仅缩小了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在医疗服务上的差距,还有利于公立医院实现从“治疗患者”到“管理患者”的转变。
打造中国特色MCO,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近期微脉对一家全国性保险经济公司进行了收购。“微脉的MCO模式一定是以公立医院为核心,去打造‘医-药-险’服务闭环。”裘加林对此表示,“通过整合保险服务与微脉成熟的全病程管理服务,加强对患者疾病的事前管理与履约服务体验,从而改善现有的保险服务模式集中于事后赔付的现状。”
数据显示,微脉服务已覆盖全国30个省份、200多个城市,合作公立医院逾2000家,连接超20万医生,平台上提供超过20000种医疗健康服务SKU。然而,想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MCO组织,单凭微脉自己的力量远非易事。
2021年,微脉在胡润峰会上对外宣布构建“全病程管理与数字疗法生态平台”的计划,希望更多的生态企业能够参与到打造中国特色的MCO组织中来,为公立医院的合作及专科专病的全病程管理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场景及解决方案。
裘加林表示,“管理式医疗在中国是新的物种,大家在做一件以前没人做过的事,通过科技赋能,升级医疗服务,为用户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病程管理和闭环服务,从而改善服务体验,保障医疗质量。微脉也会用更加谦虚、包容、分享的精神去与生态伙伴们交流、共享,坚持去做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情。”
编辑:侯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