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咋没有这样的基金? ——中国基金业应当体现人民性?

近年来,股票市场对高风险科技股青睐尤佳。于是,大量收益性高、稳定性强、现金流大的传统产业股票被大大压低了估值。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多年观察中国基金业收益,正可谓大起大落。在今年一季度,A股市场各大指数几乎全部下跌,沪指累计下跌10.65%,深指累计下跌18.44%,创业板指累计下跌19.96%,科创50累计跌幅达21.97%。这样的市场背景,偏股类基金的日子恐怕没几个好过的。搜索一下发现:除6只产品实现正收益(最高5.24%,最低0.28%),其他所有大多表现欠佳,更有多只产品市值跌超20%,而主动股票型基金,其收益最好与最差落差高达35个百分点。

或许正是股票型基金表现出“很高的风险性”,以致25万亿元的基金总规模中,只有2万亿元纯股票型基金,而与股票沾边的混合型基金也不过5万亿元而已。这倒也符合投资逻辑,在金融市场,往往是风险偏好越高的投资品规模最小,反之规模越大。但是,证券投资基金是股票等权益类投资的主力,而在中国,25万亿元证券投资基金中,风险偏好最低的货币基金规模超过10万亿元。

人们为什么要把多年的积蓄交给证券投资基金管理?还不是认为它们更具专业能力,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分散风险,获得更好的收益。但是,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的经理们是否担起了这样的责任?既然低风险偏好是证券投资基金的主体,那为什么我们没有开发低风险的、权益类投资的基金?

近年来,股票市场对高风险科技股青睐尤佳。于是,大量收益性高、稳定性强、现金流大的传统产业股票被大大压低了估值。这对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而言,难道不是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问题是,这样的投资者大都散兵游勇,不成气候,但这会不会是基金管理公司的重要机会?我们为什么不能开发一些长期分红收益型的低风险基金?

最近有个针对某银行股票投资的统计。统计显示:如果20年前以6.02元购进10万股某家银行股,然后每年都以分红的现金再次买进建设银行股票,那现在是什么情况?统计认为,投资者持股数量变成305074股,市值超180万元,相当于20年涨两倍。投资者可能认为20年两倍太少了。但别急。首先,这笔股票或将在2022年给你带来超过10万元的现金分红,未来每年多点少点都可能,但风险恐怕不比银行储蓄高;其次,几乎所有大银行股价都处于低位,而银行将利润继续经营,积累来更加安全的品质和更加强大的盈利能力;第三,股票的流动性非常好,急用钱的时候,30万股一把抛售,不会影响股价。

当然,这个统计有点臆测,毕竟中国国有大银行上市时间还不够20年,但它会不会给基金管理公司带来一些启示。在国家越来越多强调股票分红的背景下,如果能够开发出“分红复投养老基金”,一来可以向国家申请免税,二来可以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分享国家经济成就,三来基金管理成本低;四来大大提高了中国权益类基金规模;五来对中国股票市场构成强大的支撑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基金产品恐怕更能体现中国基金业的“人民性”。

对投资者而言,我们为什么可以认同5年期储蓄存款,而不把这笔钱买成你存钱这家银行的股票?基金管理公司也一样,搞那么多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为什么不也搞些长期分红复投基金?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