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上海团购“刷屏”,志愿者不容易,呼吁居民勿买50斤大米

所有疫情防控相关的工作内容,最终都要落到社区这个最小的“单元”,社区志愿者们几乎参与了防疫的全过程。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杰 | 上海报道

全民核酸,信息摸排,电话核查,防疫宣传、卡点值守、上门核检、筛查数据、信息报表、转运病例、楼栋消杀、垃圾清运,隔离户保障,封控单元入户……所有疫情防控相关的工作内容,最终都要落到社区这个最小的“单元”,社区志愿者们几乎参与了防疫的全过程。

穿着“大白”的志愿者从上午到晚上连续工作八九个小时,一顿饭也没顾上吃一口;有的志愿者外面穿防护服,里面穿尿不湿,就为了节省时间、节省防护物资。上海市文明办副主任郑英豪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自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志愿者成了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之一。

郑英豪说,我们欢迎广大市民群众在有时间有余力的前提下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和病毒赛跑,我们还在继续,在此我们也呼吁广大市民“与其宅家闷得慌,不如志愿邻里帮”,让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成为人间的暖流、申城的风景、城市软实力的一张金名片。

“团购”刷屏 ,志愿者呼吁集中购买节约人力

目前,上海有些小区已经封控一个月,居民生活物资需求从主副食品拓展到日用品、防疫物资、基本药品,还有的“团购”拓展到饮料、冷饮、糕点等,社区志愿者们“跑上跑下”忙坏了。

近期,上海有一则视频被许多市民点赞,播放量近千万,视频里一位较为年长、穿着“大白”的志愿者自拍说道:“仅以我个人及身后这两位志愿者的名义,倡议居家隔离的朋友们在叫外卖的时候注意一下,不要购买50斤大米,志愿者力气有限,如果遇到没有电梯的,还得扛上去,我们日常都不是干体力活的人。第二个,不要想到什么就买什么,最好一次性购买,不要让我们跑来跑去的。”

1

志愿者卢新元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联系到了视频中的志愿者,原来,他是全国青联委员、常委、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卢新元。

说起为什么拍这个视频,卢新元表示他就是想告诉大家志愿者的不容易。

“一般来说,下午4点到7点是外卖的‘高发季’,建议在这个点集中买,一户一大包,也给志愿者提供点方便,非必要的物资尽量不要购买。”卢新元说道。

4月9日凌晨2点,在完成小区工作后,卢新元在朋友圈发文写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骄傲!再次强调,我是工作量比较小,难度不大的志愿者,后面蔡班头是领班!”

卢新元向记者表示:“视频发布后,评论区很多人说‘你们这些老头上去做志愿者,上海没有年轻人了吗?’还说‘老同志注意身体,这么大岁数冲在一线真不容易’。谁这么大岁数?我们有那么老吗?我们旁边志愿者大姐才50多岁,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知道吗?背20斤大米没问题,健步如飞。我视频说的只是呼吁不要买50斤大米。现在上海都30多度了,志愿者在烈日下工作,大家相互体量,志愿者其实就是邻居。”

总裁成了小区保安:

做志愿者没人理我,落差有点大

“讲真,穿上大白后在社区当‘保安’志愿者维持秩序,有时没人理,落差有点大,好歹在单位里一声‘吆喝’下面员工没人敢不听。”4月10日,长三角科技城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上海市张江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常务总裁吴玉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道。

2

志愿者吴玉华

吴玉华介绍说,他们小区共有30栋,2000多位居民。“ 4月10日那天下午,我接到紧急通知说是小区要在傍晚开始做核酸检测,一直到深夜,让我们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外地援助上海的医护人员一赶到就开始。当时正赶上饭点,居民们情绪都很烦躁。我们小区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全阴,却倒在了黎明前,由于小区陆续发现阳性病人,一些原来很积极的志愿者,开始打起了退堂鼓,坚持下来的志愿者有时要一个顶几个,任务繁重了好几倍。我想,关键时刻,作为一名干部,我们必须冲在最前面。所以,我每次都在‘最危险’的采样地点小区圆形花园安排4人一组,维持秩序,协助医护人员做好核酸测试的准备工作。以前要求是间隔1米,现阳后,我们要求核酸测试排队时保持两米距离,问题就来了,有居民根本不听志愿者的指挥。我只好拿出平时的总裁霸气,要求大家遵守不断更新的防疫规定。”

“我曾在德国留学工作16年,国外对志愿者是非常尊重的,他们许多人如果不服役可以选择在社区做志愿者,为社会服务。所以,我正在倡议留学生及外国人更加积极地加入志愿者队伍。”

3

志愿者吴玉华(右一)

吴玉华认为,做志愿者还要“懂心理”,帮助别人还要给对方留下颜面。“我知道邻居们其实都缺物资,但他们都不会主动开口讨要。我就在自己家门口搭了个台子,上面放了大米、面粉、食用油、水果、牛奶等,然后在群里告知大家,需要的可以到我们家门口自取,不必敲门告知。当天晚上很多东西就给领走了,有心的邻居也会放点蛋糕调料什么的在台子上还礼。”

4

吴玉华在自己家门口放了个台子,供邻居们自取。

“以前我一年有200多天都在出差,往好的地方想,疫情让我有种重归故里的感觉。我夫人是党员,她也是在第一时间与我一起主动报名做志愿者,每次也是在最危险的圆形花园采样点工作,一干就是六七个小时。这次我们一起做志愿者,在和谐幸福的夫妻关系上又多了一种‘战友’的感觉。”

青年党员在一线:党有需要,可以随时召唤

4月6日,上海市委向全市共产党员发出号召:紧急行动起来,尽锐出战、持续奋战,全力投身到这场严肃的抗疫斗争中去。截至4月11日,上海全市已有71.5万名党员到社区报到,广泛参与小区封控、核酸检测、物资保障、垃圾清运、特殊群体关爱等工作。

“根据市委组织部号召,在公司的动员下,我进行了党员‘双报到’(‘双报到’是指在市委组织部小程序‘先锋 ’上报到,到所在社区居委线下报到),很快街道居委通知,我参加了小区志愿服务。”中共党员、志愿者王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5

志愿者王波

“我们小区有近5000余名居民,小区里有近200名志愿者,每天承担着各类志愿服务内容,如生活物品派发、定期核酸抗原测试、居民特殊需求支撑。其中,帮助患病居民配药是一件关系居民身体健康的大事,小区内有一部分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在居委安排下志愿者为他们登记住址、病患以及所需的药物,再由居委负责的同志通过社区对口医院为居民配药,再送上门。”

3月28日,随着上海抗疫进入新阶段,王波的工作又发生了新变化,为了让更多医护人员投入抗疫一线,他们通过线上渠道为这些居民解决后顾之忧,对于非处方药一些互联网平台近期都推出了类似“断药登记”服务,通过网上录入信息很快药物就送到医院了;对于一些处方药,则通过登录附近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复诊配药来进行,通过上述的途径基本解决了社区内大部分慢性病居民的需求。

“目前主要遇到的困难是部分中老年居民在信息化上还比较滞后,有位老年人使用的手机不是智能手机,无法为他捆绑医保卡来线上求诊,但是我们还是会想办法为他解决后顾之忧。”王波说。

上海市纺织原料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钱云谧告诉记者,“有两位老人不懂怎么加入业主群,对于抗原检测后需要申报检测结果,他们也很着急不知如何操作,我看老爷爷听力不是很好,需要凑近我才能听见我说什么,干脆就让老奶奶添加了我的微信,等我忙好以后再帮他们联系楼栋群,帮助他们提交检测结果。老爷爷很有意思,一本正经和我们说,他一户人家就耽误了我们10分钟,问了很多问题,要是每户人家都10分钟,那我们得多晚‘下班’呀!我感动于老人能够这样换位思考,感动于人与人之间的同理心,更从中感受到了他们内心最真诚的谢意。”

6

志愿者钱云谧

“抗疫还在路上,志愿精神可以使这个共同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我深深期盼着动态清零的到来,也会继续作为一名普通的居民,在社区服务中尽力。”钱云谧说道。

“我是在大学时注册的中国志愿者,有注册服务证。”中共党员、志愿者赵静向记者介绍说,她刚开始没想到报名,因为觉得这次很快就能解封,人手够的,但是后来小区继续封,很多居民开始物资短缺,包括她自己也开始缺大米,所以她毛遂自荐当起了“大米团长”,帮居民团购了116袋大米。

7

浦东新区梅三志愿者赵静、关心

“在大米配送时,我联系到了居委的赵书记,我就直接跟书记亮明了身份,我是中共党员,我可以做志愿者,如果党有需要,可以随时召唤。”赵静说。

“居委真的很难,书记说我们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梅园三村居委在编的有12个人,要管4000多居民,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组织核酸/抗原检测、照顾孤寡老人和妇婴,还要解决居民的就医难题等,他们也十分迫切的想帮居民解决物资难题。我们自发组建了‘梅三大爱志愿者团队’,团队一共有25人,辅助居委组织做核酸、送菜、送水果。有一次,下午送蔬菜,正好下大雨了,志愿者在外面淋了一个小时的雨,之所以还在派送,因为大家知道很多人都在等着这些菜,要不然今晚就没得吃了,你不知道雨什么时候停,就只想把蔬菜送完。”

据赵静介绍,经过2次团购,小区志愿者团队逐渐形成了包括统筹、联络、统计、分配、接货、标记、分发等一系列标准化流程。

“最难的是配送,因为团购量大,配送人手少,而且我们小区地形比较复杂。有绘画的志愿者专门画了小区地形图,在配送时,我们需要确保居民都收到了物资,很多居民门铃因年久失修而损坏或者居民做核酸不在家中等情况,志愿者小组就制定了配送通知的‘三部曲’,即首先对应室号按门铃几次,门铃未接则电话联系,如以上两部均未与居民取得联系,则继续联系该块负责人,将货物交予其并在楼宇防控群中进行通知。”

在随后的几次配送中,小组的经验不断增加,已经达到单次百余份配货量情形下的零错误率,保障了团购的居民享受到需要的蔬菜水果等物资。

 

后记

谢谢你们,“没穿大白”的志愿者们

4月10日凌晨0点39分,一条消息在某个记者群传播:“有没有从事服装的朋友,要买30套工作服,几位师傅在方舱干了5天,一次都没洗漱,也没换洗的衣服,现在没酒店接待,只能回工地会议室打地铺隔离7天。”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看到后联系到了发布者陆师傅,据他介绍,公司安排他去买物资,当时他是真的没办法,找不到渠道,才在一个拼买菜的群里求助了一下,没想到被群内的好心人转发到了记者群。

“上海突然感染人数增加,方舱临时增加任务,原计划施工一天,不用隔离,大巴车点对点接送直接回生活区。疫情严重后,为保证生活区其他人员的安全,安排我们进行隔离,结果约定的酒店无法保证一日三餐,酒店取消订单,我们就落到现在的情况。我们是应急队伍,哪里进度滞后,我们就去哪里协助抢工。”陆师傅表示,“工人们都很愿意来做上海贡献,回去了也要让他们舒舒服服隔离一下。”

在得知这条求助信息后,TEEC清华企业家协会纪莹联系了好友国学教育王惠,询问是否有供货渠道。在王惠的接洽下,工人的这30套服装由上海市宜春商会丰城分会秘书长孙金刚赞助支援。

另一方面,中国投资协会长三角产业投资合作办公室执行主任、邻企家创始人胡晓峰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在其创立的“邻企家抗疫保供互助群”内第一时间联系到了群友支援洗漱用具30套。

“没有这些物资,我都不知道怎么面对跟我一起来上海的工人,这个真的要谢谢你们。”陆师傅在群内说,“疫情过去,我要登门感谢上海市宜春商会丰城分会。”

从凌晨0点39分获得信息,当天上午10点55分联系到捐助人,到当晚10点49分,30位援建工人收到物资换上新衣,在整个“供应链”上的这些“朋友”们所展现出的精神,何尝不是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即使没有穿“大白”,他们也在为抗疫做出自己的贡献。向他们致敬!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