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为战胜疫情,建议央行释放长期资金——不能让CPI和PPI长时间落差过大

我们坚信中国最终一定战胜疫情。

近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散点多发,这是不是会对经济构成严重影响?这一点,政策制定者应当有足够的估计。在中央一再强调“底线思维”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应该要有防止“破底”的预案,这应当是面对新时代、新问题去争取主动的有效方法。

我们坚信中国最终一定战胜疫情。但我们同时也应充分估计疫情将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尽早拿出措施,尤其是具有滞后性、关乎经济内生动力的货币政策,有必要早点动手。

当前的经济形势会向货币政策提出“更多长期资金”的要求,这与实体经济、制造业恢复生产的规律密切相关。2020年疫情侵袭中国后,全国恢复生产的经验告诉我们:信贷可以说给就给,但生产恢复绝不可能说恢复就恢复。事实是: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的一段时间,国务院多次研究并提出“稳待、续贷”要求。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关键在于:企业所获贷款的期限太短。

当然,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也在继续扩展。仅就原材料价格而言,我们就没有理由将其简单视为“短期现象”,而必须充分认知它的长期性、复杂性,要“做最坏打算”。不光是打算,更重要的是:拿出具体应对方案,而且积极行动起来,防止“破底”情况出现。我们认为,现在立即动手,预期管理的成本要低得多,越拖可能越被动,越被动,预期管理成本可能越高。

近日国家统计局给出中国3月份CPI\PPI数据,数据显示,中国能源、基础原材料价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但终端消费品远远赶不上前端商品价格的涨幅。这说明,中国企业正在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如果此时政策部门不能帮他们度过难关,那随后中国经济整体会不会出现大问题?对货币政策而言,现在更该向市场、向企业注入更多长期流动性,给企业以从容而有效应对疫情、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时间和机会。

记得今年年初,中国央行副行长刘国强面对记者强调:要“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而且同时表示:“不能拖,拖久了,市场关切落空了,落空了就不关切了,不关切就‘哀莫大于心死’,后面的事就难办了,所以我们不能拖,要走在前面,及时回应市场的普遍关切。”我们认为,刘国强说得对,而现在的紧迫感应当比年初更强。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