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政策切忌“提法含糊” ——谨防“稳字当头”有余、“稳中求进”不足

以货币政策为例,长期沿用的所谓“稳健货币政策”,其实就可以说是个“模糊政策”。当年,周小川作为央行行长,在一次“两会”记者会上就说,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之下,央行既执行过紧缩、也执行过中性、还执行过宽松。以致后来,无论货币政策放宽还是收紧,央行都会强调“稳健货币政策方向不变”。这显然给市场留下了巨大的“猜测空间”,但事实证明:市场对政策的猜测空间越大,政策效果的折扣越大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曾几何时,中国经济“L型”趋势成为共识。但这个L的一横应当是多少?7%?6%?还是5%?时至今日,它依然属于模糊概念,没人把它说清楚。但有一点,经济增长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且这样的退,似乎十分被动。那未来如何改出被动?现在看,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应当是最好的改出之策。

既然如此,国内大循环的主体政策必须率先发力,目标当然是高质量的增长,而政策也必须坚持高质量和增长并重的政策。这一点,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给出了明确表达: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这实际告诉我们:发展质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增量需要重质,提质也是为了增量。

最近,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余永定先生,就中国经济是否应当适度加快增长的问题再度发表意见,并从多个角度给出了肯定的论证,其中他谈到了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磁滞效应(hysteresis effect),提示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者需要特别注意。什么是“磁滞效应”?余先生的解释是:如果经济增速长期、持续下滑,就会出现以后想快也快不起来了的结果。因为,工人长期失业难以重新就业、团队解散后就难以重新组织。所以听任经济增速下滑、听任投资增速下滑,经济增长潜力就必然下降。

余老的提示振聋发聩。我们必须看到,多年以来,中国政府一些经济管理部门,它们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显得“稳字当头”有余,“稳中求进”不足。以致中国GDP增速从2010年开始基本上是逐季下降,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国市场预期,而且,当经济增速萎缩到一定程度,经济势必发生“内卷”,社会势必出现“躺平”的现象。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磅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其中就专门提到: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

毫无疑问,要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社会上上下下共同的愿景,在高质量发展中做大蛋糕乃是必不可少的“先行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GDP增长或许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增长或GDP增长过慢却是万万不能的。站在这个角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改出中国经济被动下滑的问题上,应当具有里程碑意义。

面对这样的情势,中国经济政策势需要转变方式,避免政策的模糊性,而使政策表述更加明确、准确、科学。

以货币政策为例,长期沿用的所谓“稳健货币政策”,其实就可以说是个“模糊政策”。当年,周小川作为央行行长,在一次“两会”记者会上就说,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之下,央行既执行过紧缩、也执行过中性、还执行过宽松。以致后来,无论货币政策放宽还是收紧,央行都会强调“稳健货币政策方向不变”。这显然给市场留下了巨大的“猜测空间”,但事实证明:市场对政策的猜测空间越大,政策效果的折扣越大。

再比如,到底什么是“大水漫灌”?这个水是指基础货币?还是指货币乘数?还是指M2?三者之间什么样的结构属于“大水漫灌”?更严重的问题是:现在只要央行有一点宽松动作,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立即就会高呼“又放水了”,并以此和通货膨胀关联,搞得社会公众人心惶惶,这是面对货币政策的科学态度吗?这样的提法对社会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是有利还是有害?

货币政策是最为重要的内需政策之一,“废掉”货币政策的“武功”,弱化货币当局的责任,这对中国经济未来意味着什么?为此,我们恳请有关方面予以重视,让中国经济政策的表述更加严谨、明确,更加体现政策的严肃性、科学性,更好、更有效地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