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谨防经济舆论“高级黑” ——辟谣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这些发表评论的投资者是希望政府资金入市吗?不是。从言辞看,他们只是对这种没头没脑的“辟谣”表示反感,认为国内一些财经媒体对外国媒体说的话太当回事儿。我们必须意识到:国际间的所有博弈和斗争,最终都将作用于经济、市场,落到利益的激烈争夺,而当下发生在中美之间的矛盾,核心也不过如此。我们同时必须意识到:无论政治斗争,还是经济斗争,都离不开“舆论战”的助力。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2月8日,中国A股市场“深V”收红,而晚间则有一条源自国内财经媒体的消息:今天下午,有外媒报道中国政府相关资金入市。据接近监管部门人士表示,该消息不属实。

这是什么意思?在网上看到中国股市投资者评论:莫名其妙。哪家“外媒”报道?为什么是“接近监管部门人士”辟谣?他们说:我们这些天天泡在股市信息里的投资者,今天下午从未听闻这样的“外媒”消息,你一个大号财经媒体就凭“接近监管部门人士”的“表示”就来辟谣?太不严肃了吧?

这些发表评论的投资者是希望政府资金入市吗?不是。从言辞看,他们只是对这种没头没脑的“辟谣”表示反感,认为国内一些财经媒体对外国媒体说的话太当回事儿。我们必须意识到:国际间的所有博弈和斗争,最终都将作用于经济、市场,落到利益的激烈争夺,而当下发生在中美之间的矛盾,核心也不过如此。我们同时必须意识到:无论政治斗争,还是经济斗争,都离不开“舆论战”的助力。

千万别忘了,2021年4月23日,美国“驴象两党”联合推出的“反华法案”中就明确提出:美国政府从2022至2026年,每年都将拨付3亿美元预算,专门用于所谓的“反制中国影响力”。这是一个重要背景吗?实际上,我们最近看到美国对华舆论战可谓“全覆盖”,不仅有抹黑、造谣,更有暗地里的各种网络段子;不仅在政治、军事等传统领域,而且扩展到体育、生活、文教等等领域。

既然如此,我们凭什么忽视经济领域的舆论战?而在我们看来,这其中的高级黑、低级红言论到处存在。比如,前不久就有网络文章,标题赫然是《2022年中央定调,资本时代即将结束!老百姓的好日子就要来了》。标题表面看是在唱“赞歌”,但“中国的资本时代即将结束”这一判断成立吗?老百姓的好日子和资本是对立的吗?这样的观点,明显在歪曲中央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可以说“资本无序扩张、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了”,但我们必然会开启一个资本有序、健康发展的“新资本时代”。问题是:这篇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的文章,采用如此耸人听闻的标题,仅仅是“无脑”?还是精心策划的“阴谋”?

还有,一些人刻意把共同富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发展民营经济对立起来,以个别资本大鳄“出事儿”去恐吓广大民营资本。有的甚至打着拥护共同富裕的旗号,去暗示民营企业家必须“吐出财富”。很显然,这是在刻意制造舆论乱象。再有就是当中国央行“降准降息”之后,不久就有人用隐晦的方式暗示市场,央行宽松“不及预期”,这些人所说的预期是谁的预期?股市投资者真有这样的预期吗?这是要废掉中国货币政策的武功吗?

这些情况应该引起大家的高度警惕!我们必须谨防中国经济舆论场的“高级黑、低级红”,这绝非小事,甚至往往比坚守政治舆论的正确导向更加复杂。

说回到造谣和辟谣,这是“阴谋家”破坏中国金融市场稳定常用的手段,最典型的例子出现在2015年中国股市剧烈波动之时。当时,股市下跌凶猛,所有散户投资者都在期盼政府出手稳住股市。于是,“利好”的谣言就来了,然后等着权威部门辟谣,只要辟谣就被解读为“利空”,股市就会进一步恐慌。实际上,2月8日下午的“外媒造谣”如出一辙。

怎么办?首先需要我们的财经媒体强化识别能力。遇到这样的事情,感觉需要有关政府部门辟谣,应当报告有关部门,请他们斟酌是否需要辟谣?用怎样的语言方式辟谣?而不是自行其是,用什么“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的言论简单处置。这不是苛求,而是我们新闻人在此特殊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敏感。

此外,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大舆论洞察力,有针对性地及时发布正确的信息,回答市场关切。尤其在辟谣问题上,必须谨防陷阱,它绝非简单地一否了之,而必须字斟句酌,避免因为辟谣而造成金融市场更大的动荡。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