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对话“姐夫李”|公关者力量之“能及”与“不能及”

遇到危机后,企业要不要“道歉”?企业如何做既能得到外界的谅解,还能保留体面?面对负面新闻,“第一时间回应”是永恒的黄金法则吗?外界对公关的误解有哪些?为什么“公关不只是公关部的事情”?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杨琳|北京报道

遇到危机后,企业要不要“道歉”?企业如何做既能得到外界的谅解,还能保留体面?面对负面新闻,“第一时间回应”是永恒的黄金法则吗?外界对公关的误解有哪些?为什么“公关不只是公关部的事情”?

在人人都能发声的舆论场,现实中强势的企业成为了“弱势群体”。一场危机,一次不慎的言论就可以让多年的品牌形象瞬间“扑街”。面对突袭的危机、不可控的公众情绪,有人在危机面前蹭了一脸灰,有人把公关变成了“送命题”,也有人借“官司”圈了一波粉。

今年9月,《跑赢危机:全媒体时代的公关自救指南》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闻远达诚管理咨询创始人李国威(网名“姐夫李”)在书中道出了他的“实战方法论”。

“在企业一线应对危机,做正确的事有时候很难。选择做什么很难,选择不做什么也很难。”李国威在书中写到,公关被不同事实、不同价值观和不同利益主导着,被强大的意识操纵着,但是公关有一种终极正义,它在道路的尽头,也许我们永远够不到它,但一直朝着那个方向往前走。

李国威已有近30年的公关从业经历,近日,他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分享了他对公关行业和典型事件的态度。

在他看来,公关在常态中应该是重要而不紧急。公关思维是“大处思考,间接诉求”,即跳出一件具体的事情本身,找到双方产品服务、目标的连接点,帮助企业解决商业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

公关1

Q:公关者的能力边界是什么他的力量所及和不能及的界限在哪里?

A要谈公关的能力边界,还是要先界定一下公关的定义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这也是在社会中被误解最多的概念之一。很多人觉得公关好像是通过拉关系或者某种手段来形成一种“说服”。但实际上公关是“对话”,用“对话”来建立组织、个人与公众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这是一个过程。

公关很重要,但又没有办法用具体的数字或者时间点来衡量它的具体结果,这导致人们的认知偏差,也让公关的边界既清晰又模糊。如果只放到危机公关来说,我觉得能做到的最好效果就是止损,尽量减少危机对企业声誉和业绩的影响,但也很难达到“翻转”的效果,即使翻转,这也是努力后的自然结果,它不是设计出来的。

很多人讲“转危为机”,有的企业遇到事情后,比如产品质量问题,想把产品全都免费送给大家、搞一轮促销,这是很不现实的。

Q:企业遇到危机后,最常见的困惑是什么?

A有一个问题是企业特别纠结的——如果出现负面消息,要不要出来道歉?有些企业觉得躲一躲、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后来老不踏实,因为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也有企业觉得,先发个声明,说明对这件事的态度,该纠正的问题就纠正。不过,发声明又上一次热搜、又被人攻击一轮。所以经常有企业问我: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如果一定要让我给建议,我觉得还是要坦诚,要道歉,哪怕当时被“揍一顿”。有研究统计,在互联网真正发声的人群只有约1%,大多人是不说话的攻击企业的人,不一定是企业真正核心的利益相关者。

Q:关于“是否道歉特斯拉曾在过往车主维权事件中态度比较强硬,也遭到了批评。对于特斯拉中国公关团队的表现,您怎么看

A这在一方面反映了特斯拉创始人的想法,因为马斯克认为“公共关系不重要”。我觉得中国团队有可能曲解了他的意思,或者说出于某种原因作出这样的选择,也可能是真的不懂公共关系。在法庭上,你可以跟一个人“刚”。,但面对媒体,要知道媒体后面是公众。

设想一下,如果特斯拉表达的态度是“我们希望能让所有的消费者满意我们的服务,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我们认可这些见解,但我们不赞成这位车主的表达方式,公司会持续跟他沟通,解决问题”。这样是不是能让更多公众容易接受并信任这家公司?

Q:现在企业公关非常喜欢的一个方式就是卖萌式自黑比较典型的就是腾讯在和老干妈的事件中的表现。为什么有的企业公关这么做就成功了,有的就“翻车”了?

A这种方式有一个大前提,就是这个事情不涉及公众的核心利益,比如产品质量、刹车失灵、食品安全等。腾讯和老干妈完全是两个公司在打官司。

其实越大的企业、越成功的企业在舆论场就越弱势。大企业在舆论场应对危机的最好方式之一,是示弱,有尊严的示弱。其实这也符合公关的一个基本原则——对话,卖萌也是摆出一种姿态来和公众对话,放下大企业、大厂的“架子”。尤其是腾讯觉得自己非常冤枉,这种冤枉与人们对腾讯法务、“南山必胜客”一贯的“强势”形成反差。

可以看出,企业不同的业务在不同的场合表现的差异。法务部就一直要强,打官司一是一,二是二。公关是跟公众对话,所以要摆出跟法务不同的态度。

现实世界的强势群体是舆论世界的弱势群体。企业要学会示弱、坚持示弱,在示弱中保持专业,寻求支持。比如,示弱要保持专业,企业示弱可以疏导公众情绪,而疏导情绪不是卖惨,强者卖惨不会得到同情。

Q:公关阵地和议题不断被拓宽,您认为什么内容是好的公关议题?

A公关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激发讨论,形成免费的传播。很多搞笑、八卦的东西大家都愿意传播,但这不太涉及公关的实质。以教培机构为例,类似于“俞敏洪到底值不值得被同情?”“受到冲击的教培企业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型?”这样的话题,才是公关议题。再比如电商购物节,公关角度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关于“双11”未来的走向,“我们新的商业观是什么?新的消费观是什么?”“大家‘双11’买了这么多东西,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包装箱给环境造成了多少的浪费?”这些“双11”给我们带来的思考,都是公关可以去做的。

Q:现在很多公关用与公司业务无关的内容生产来吸粉,比如一些传统意义上“严肃”的企业发布的视频多数是年轻小姐姐跳舞,而公司的业务与此完全无关。您怎么看待这种方式?

A公关、创意的程度、公关的影响力,跟人的成长阶段是一样的,就是从简单到深刻,从简单的获取关注到真正得到美誉,最终建立“价值共同体”——大家认同同一种价值观。找小姐姐跳舞没有什么,传递一种关于美的价值观没什么不好。

我参加一些营销奖的评选活动时经常说,做事的程度用英文的三个词语来形容;第一个层次是clever,小聪明,上述这种做法其实就是第一个层次;再高一层是smart,能给人惊喜,带来讨论,让人不禁好奇“诶?他怎么会这样?这是什么新的潮流?”;最高一级是intelligent,智慧,能引发深度的讨论,这就是公关真正的影响力开始建立。

我是比较主张或者呼吁有更多有深度的东西,并不是说浅的就不需要。这代表了企业在变化迅速的市场和平台传播方式当中的一种尝试,或者说是一种困惑。有的人说是“试错”,没准企业认为是“试对”。但我觉得最后他必须要引申到企业的核心价值主张才可以,获取流量只是非常浅层、第一步的事情。

Q:像华为这样国民美誉度极高的企业,在市场中很少出现负面。您觉得在这样的企业做公关是简单还是更难?

A:华为也许并不是那么在意负面。任正非说过,允许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同时存在,负面评价可以在30-40%。这个心态非常好。有很多不成熟的企业认为,没有负面就是最好的。但其实到了华为这种量级的企业,如果不被人议论,才是值得担忧的事情。

至于“简单还是难”,有容易的地方,华为做什么事情大家都会关注;有不容易的地方,比如作为一个全球企业,和海外的沟通是很难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很难改变,人们的心智非常顽固。其实这也是很多大企业、跨国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Q:一些企业程序繁复,公关、尤其是危机公关要求——快速反应是怎么发生冲突?“速度第一”原则永远适用吗?

A:这涉及企业对快的理解。美国公司特别重视法律,法律部特别不愿意让公关道歉,日本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鞠躬,他不是道歉“我做错了”,而是“给大家添麻烦了”,先安抚情绪再说。其实大家需要的“快”是企业态度的快,在这个基础上需要解决方案的“快”。

不同企业,发生事故的类型也不同,很多技术型企业出现事故时,很难迅速说清楚。我在GE(通用电气)的时候,如果有航空事故,有时好几年都调查不清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技术型企业没有办法迅速告诉你明确的结果。

也有反应快却效果不好的例子。比如“外卖骑手困在系统”事件,媒体报道外卖骑手被系统算法“压榨”,媒体报道里没有特指某一个公司,是指整个行业。饿了么最快发表声明,呼吁大家多理解骑手。回复虽然快,但在态度、高度上有欠缺。网友认为,其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甩锅”用户,对这种做法不满。美团在第二天才回应,但回应里有多项措施去解决这个问题,在态度、高度、气度、尺度和温度上都更胜一筹。

尤其是尺度,这是危机回应中最难把握的一个度。尺度就是你把话说到什么份儿上,承诺到什么地步。有时候尺度过窄,就显得态度不诚恳;而尺度过宽、承诺过多,如果不能充分兑现,会给企业带来无限负担,其他的“度”也会苍白无力。

Q:外界常危机公关误解为事后解决问题,其实事前的风险干预同样重要。前段时间“爱奇艺倒奶事件”,如果公关能提前做足风险评测,可能会避免这一事件发生。国内公司在这个方面是不是普遍意识不足?

A:危机评测需要企业有很强的风险意识。这种风险分成很多种,“倒奶事件”明显是传播和公众行为方面的风险。在企业需要快速发展时,这种声音在企业很可能会被忽视。在这时,我觉得需要专业公关人员做一些取舍。

而这也需要公关人员对社会、对行业有很强的判断,这个事值不值得做?以后会有什么样的风险?他们还要有说服力,因为可能会涉及商业取舍。

前几年P2P最火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公关公司的一位老总聊天,有P2P公司要跟他们签单,金额很大,几千万,合同马上就要签了,他作为资深副总裁,说“这个不能干,这不是我们应该涉入的行业”。

总的来说,国内公司关于事前的风险预判做得不好。这些年商业环境比较浮躁,商业被互联网、资本影响,大家都想迅速占领市场,别的事情先放到后边,很多是“我先增长再说”的心态。这造成了很多潜在风险。不是说大家遇到点风险就不干了,而是一些基本的、明确可以感知的风险,应该有所管理。

Q为什么说“公关不只是公关部的事情”?

A:一个企业的公关有几个层面,一个是最高领导、创始人,能把“好企业要跟公众对话,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的意识深深植入在头脑中,并且把这种理念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第二个层次就是把公关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建立起来。第三个层次是企业全员都建立公关的意识,知道怎么与公众对话,在公众面前建立声誉。这是全员公关意识。

比如阿里女员工事件中,HR对风险的认识很不足。警方介入,又涉及男女关系、弱势群体,都是容易在网上引起大规模议论的因素。这种风险意识的不足,我觉得会让阿里公关团队也很恼火。连阿里如此成熟的公关体系都会失误,一般的企业哪有这么多的风险意识?

责编:郭霁瑶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