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中国金融长期化正在进行时?——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关注长远

市场已经很多次看到“跨周期调节”的字样,这到底是怎样的政策策略?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最近中国经济中的要事、大事、急事很多,尤其进入7月中下旬以来,中国多地发生极端天气,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多省多点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

应当怎么办?依据中央政治局对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的要求,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有针对地提出:(一)扎实做好遏制疫情和防汛救灾、恢复重建工作;(二)突出做好保就业工作;(三)着力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四)是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五)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北方地区要提前做好保障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的工作。

其中,国常会再次突出“保就业”议题,并提出五项具体措施:(一)强化财政、货币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促进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推动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多渠道促进灵活就业。(二)强化创业带动就业,放大就业倍增效应。(三)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健康发展,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四)完善机制和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脱贫人口等就业服务。努力消除就业歧视,加强灵活就业人员和大龄、妇女劳动者等权益保护。(五)面向市场需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和安全生产素质。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效应对新挑战,加强跨周期调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市场已经很多次看到“跨周期调节”的字样,这到底是怎样的政策策略?市场上解读很多,但始终还没看到更加权威的解释。不过,按照常规理解,“跨周期调节”应当是不只基于当下,而更要“立足当下,作用长远”。

比如货币政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央行的货币操作基本不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而主要依赖货币乘数的提高来推动M2增长;同时,锁定银行长期流动性,而更多依赖短期基础货币投放补充金融流动性。但我始终认为,如此货币操作主要属于针对短期的当期操作,这不仅会导致中国金融短期化,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金融和经济问题,而且完全不适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但现在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8月16日,央行当日开展6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原因是8月17日7000亿元MLF到期,这实际意味着1000亿元的净回笼。但是,如果结合7月15日央行通过“降准”释放1万亿元长期流动性,那么1000亿元MLF回笼则显得相当克制。更重要的是:按照金融原理,“收短放长”是货币政策的一种宽松操作,而整个“收短放长”的过程势必增加市场长期资金供给,这恐怕才是最重要、也是“跨周期调节”诉求之一。

无论如何,培育中国长期金融、资本金融,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而且不管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但现在看,由于央行操作的时间还短、规模有限,所以,未来力度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