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央行压低利率“股市不关注”?——货币政策必须更多依从国内经济需求

中国经济未来的任务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此核心导向,国内大循环是主体,而它向货币政策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是:以国内经济需求为主。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在中国经济舆论场上有个惯性:对央行收紧货币,股市舆论一定大呼小叫,唯恐市场对紧缩货币程度的预期太弱。但是,对央行放宽货币,要么选择默不作声,要么用“放水”、“通货膨胀”等似是而非的概念,挑动民众情绪。眼下,央行“降准”释放长期基础货币,从而进一步压低货币市场利率的事实,基本在各色股市评论文章中被漠视。

实际情况是:货币政策最近一段时间的变化,应当引起中国股市投资者的足够重视。这个变化包括:第一,央行针对大宗商品上涨给中国带来的输入性物价上涨显得定力超然,针对社会上“通货膨胀”的大呼小叫给予“暂时性”回应;第二,央行货币政策这次不紧反松,其实是按照防止滞胀的方式,应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从货币政策市场观察,今年以来,7天期Shibor保持在2.0%到2.4%区间波动,而一年期Shibor已经从年初的3.10%附近回落到当下的2.7%附近,应当说,前者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稳健诉求,而后者则体现了央行压低企业信贷成本的诉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一年期Shibor在2.9%附近出现反弹之时,央行宣布“降准”,从而进一步将一年期Shibor向下压至2.7%附近。

央行“降准”之后,市场上奇谈怪论充斥。比如,一些专家居然问:美联储准备收紧货币,但中国放宽货币,这种“背离”的政策走向是否合适?再比如,一些专家把“降准”单纯解读为“对冲MLF到期”——简单数量置换,从而大大削弱了“降准”政策效果。但真正的专家应当都明白,降准和MLF哪怕只是简单的1:1置换,这样的货币政策操作属于“收短放长”,依然属于宽松货币范畴。

更重要的是:央行明确“降准的目的是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这实际是说:央行将努力“提高长期资金供给,减少短缺资金供给”。而央行通过自身的努力,大力扭转金融期限结构,这对中国资本市场、尤其对股市而言应当是最大的“利好消息”。

从实际出发,中国是否需要适度的货币宽松?当然。

第一,如果下半年中国出口势头减弱,那投资和消费——内需扩张将变成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而内需扩张必须要有总需要政策——货币政策的配合。

第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导致企业购置原材料所需贷款增长,如果紧缩货币,企业得不到足够贷款,企业可能压缩生产,甚至停工停产,而这样的情况发生,必然导致供给短缺,物价反而会从供给端被大幅推高;

第三,正如中央政治局会议刚刚给出的判断: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如此背景下,央行有什么理由收紧货币?我们当然不会搞“大水漫灌”,但不搞大水漫灌=紧缩货币吗?实际上,所谓“大水漫灌”始终都是一个模糊概念,它也容易误导公众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央行货币宽松理解为“大放水”,限制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所以,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半年度经济分析会对货币政策的表述没有“不搞大水漫灌”的字样。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未来的任务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此核心导向,国内大循环是主体,而它向货币政策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是:以国内经济需求为主。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