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重要的是“滞胀”而非“通胀”——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的历史教训

在美元霸权暂时无法破除的现实条件下,中国经济的被动性或不可避免。

文 |  钮文新

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飞涨的同时,全球性的物价上涨在所难免。但是,当人们更多地关注“通胀”问题之时,恐怕更该给出提示:当下最为危险的经济趋向不是“通胀”,而是“滞胀”。同时需要指出:通胀和滞胀属于完全不同的经济现象,治理方式也存在截然不同差异。

2014年2月22日,北京瑞吉饭店宴会厅举行国际金融论坛(IFF)月度领袖对话会(以下简称“对话会”),主题为:沃尔克法则之路。当时,作为IFF终身荣誉主席、上世纪80年代的美联储主席、货币“单一利率调控”的创建者、被世界奉为“通胀斗士”的保罗·沃尔克,与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中金公司董事长金立群一起展开一番对话。当时笔者和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杨健教授一同担任“场外评论员”,有幸认真聆听了这场“极具深远意义”的对话。

会间,一位中国年轻的学者提问道:沃尔克先生,大家都认为您是“通胀斗士”,但站在今天的角度,您对当年的反通胀行动作何评价?沃尔克皱了一下眉头,非常微弱而坦率地回答了四个字:那是政治。

保罗·沃尔克为什么这样回答?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所谓“全球大通胀”,实际并非“通胀”而是“滞胀”——物价飞涨、经济衰退。当时,新自由主义理论正是基于凯恩斯经济理论无法解释“滞胀”,否定了凯恩斯主义而登堂入室,使新自由主义的一套成了所谓“主流经济理论”,而保罗·沃尔克也因“无视经济增长而用极高的利率抑制物价暴涨”,落下“通胀斗士”的名分。

但真实的历史是:中东战争拉高石油价格,而石油价格暴涨则从成本端严重推高全球消费品价格。鉴于国际石油交易以美元计价结算,所以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一方面增加国际市场美元需求,美国因此获得了巨额“铸币税”;另一个方面严重提高制造业(实体经济)的生产成本和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从而抑制全球经济需求,并导致经济衰退。这才是当年全球经济“滞胀”的根本原因。

用什么方法治理这样的“滞胀”?结束中东战争。但美国没这样做,里根和撒切尔偷换概念——把“滞胀”解释为“通胀”,并放任美联储以大幅提高联邦基准利率的方式去抑制所谓的“通胀”。结果是什么?美国本土制造业、实体企业哀鸿遍野,并在资本市场掀动了一轮“兼并收购热潮”,制造业企业变成了金融家手中的赚钱工具。

美国为什么这样做?诚如保罗·沃尔克所说:这是政治。什么政治?构建以美元为核心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第一,用高利率把美国本土制造业驱赶到劳动力、自然资源较为廉价的发展中国家,使美国站在经济顶端;第二,以金融控制全球制造业,以美元购买全球制造业商品;第三,发展中国家用对美出口顺差(美元)购买美国国债或其它债务,让美元回流美国本土,同时美国贸易逆差恰恰是美国获得的、更大规模的“铸币税”。这样一种经济循环被称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称之为:美元的债务经济循环模式。

为什么要回顾这段历史?因为今天的问题与当年很像。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势必压制实体经济、制造业的投资需求,而物价上涨势必压抑老百姓的生活消费。两者相加,物价上涨、经济衰退。但不同的是:当年残害的是美国和欧洲的制造业,而今天将伤害的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

所以,中国现在可能更应该采用防范“滞胀”的方式去应对,而绝不能采用治理“通胀”的去方式应对。从宏观经济政策上说,治理“滞胀”需求的是“保增长、扛通胀”的手段。即以相对宽松的政策确保制造业企业活力,确保国家经济活力的,同时以增加国民收入的方法确保国民消费能力。

必须懂得: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首先应当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是机械教条地维护货币稳定。实际上,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中国物价的确出现了不小的涨幅,但如果经济增长、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快于物价的上涨,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同样可以获得相应的提高。

在美元霸权暂时无法破除的现实条件下,中国经济的被动性或不可避免。而面对现实最好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应当是:让老百姓的收入和物价同步上涨。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