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中国该如何迎战“通胀”?——关于“用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思考

易纲的本意应当是:“珍惜”是为了“用好”,而“用好”才是关键、是核心。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6月8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1)》。报告提出:下一步,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

这已经是央行第二次提到“珍惜正常货币政策空间”,此前的提法是“维护正常货币政策空间”。

追述过去可以发现,2021年3月21日,央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发表讲话时提到“珍惜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问题。但是,易纲绝非单纯“珍惜”,而同时还有“用好”的表述。他说: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易纲的解释是:中国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空间,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他说:“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我们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

可见,易纲的本意应当是:“珍惜”是为了“用好”,而“用好”才是关键、是核心。

从世界各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和现实出发,一个国家到底应当采用怎样的利率水平和货币数量,这取决于该国的现实经济状况,以及该国政府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诉求。这样的关系是常识,是不容任何更改的基本经济逻辑。那为什么美国还要强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为美国存在“竞选政治”。国会担心在任总统利用权力营造有力于自己的“经济氛围”,干扰选举的公正性。

但是,必须明确指出:中国不存在美国式的“竞选政治”,各级政府和部门齐心合力、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

中央银行当然要“管好货币总闸门”,但“货币该松则松、该紧则紧”也是中国经济对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以及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提出的必然要求。正因如此,没理由把“管好货币总闸门”当成“紧缩货币、至少不放宽货币”的代名词。

最近,发达国家针对货币政策纷纷表态,拒绝过早收紧货币。为什么这样?最近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团队发布报告。这份报告虽然提出了对通胀的强烈担忧,但也同时指出:“加息可能在负债累累的世界造成浩劫”。德银认为,金融危机尤其可能在新兴经济体发生,因为这些经济体难以克服融资成本的上升。

德银说“加息可能在负债累累的世界造成浩劫”,这恰恰是此前一再提示的:中国绝不能跌进“债务通缩”陷阱。尤其是在美国不可避免地使用美元霸权为武器的大背景下,中国央行不仅要稳健心细,更要大胆灵活。但关键在于:我们的中央银行家必须彻底摆脱“有效市场假说”之限制,破除“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之束缚,让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加贴近真实世界的真实经济条件,并以此为前提,找到破解“支撑高质量经济增长和降低债务杠杆风险矛盾”的、快速而有效的方法。

货币政策真能找到这样的方法?当然有。鉴于篇幅,不便在此展开,但过去实际已经论述多次。

就眼下而言,刚刚公布的中国5月份CPI数据显示:除了猪肉价格大幅下跌,几乎所有商品价格都在上涨,那货币政策应当怎么办?可以肯定,此时中国货币政策可能更适合用 “扛而不抗”的原则加以应对。所谓“扛而不抗”是指:中国不仅不能采用紧缩货币政策的方法去“对抗”物价上涨,反而必须适度宽松,以确保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经济主体不发生“因没钱购买原材料而停工停产”的情况。保住市场微观主体活跃,保住中国经济内需活跃,保住老百姓就业和收入。

这方面的道理已经说过多次:在华尔街恶炒原材料价格并导致中国输入性物价上涨之时,如果央行紧缩货币,中国制造业企业或将遭受“双重通缩”挤压,而进一步的宏观经济后果或如德银经济学家们给出的判断:“债务通缩”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浩劫。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