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高度关注大宗商品价格和债务违约的恶性循环——中国金融必须杜绝在制造和治理风险之间摇摆

必须特别注意:在越发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是头等大事;必须特别注意:万一中国经济出现大的闪失,救助成本之高,将远远高过历史任何时期。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最近,一家第三方研究机构发布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在“非标债项”方面共199只产品发生违约风险。其中,信托计划产品101个,私募基金产品48个,基金专户产品12个,集合理财和债权计划产品6个。可见,信托计划产品占比超过一半,再度成为重灾区。

这样的数据与历史比较是多是少?这家机构没有说明,但它依据“企业预警”的公开信息统计,今年一季度,“非标债项”违约46只,金额超过1亿元的资管产品共27只,其中信托产品占绝大多数,共21只;私募基金3只;银行理财1只;其他2只。超过10亿元的大额违约产品2只,其中,中信信托旗下的“中信·中信银行-天宝矿业信托金融投资项目1601期单一资金信托项目信托计划”,涉及金额26亿元;另外一只为“招商资管股融宝8号定向资管计划”,违约金额10亿元。

还有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是:今年以来,开发商在“三道红线”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加码之下,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违约风险明显上升。这家第三方研究机构认为,今年一季度开发商和城投公司违约较多,简单从融资方名称来看,涉及房地产开发商的“非标债项”31个,涉及12家城投公司的“非标债项”14个。

其实,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城投公司债务。因为,作为地方建设项目的抓手,在连续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之下,其债务负担已经不小,尤其是在项目投资期限和资金期限存在错配的背景之下,城投公司几乎都需要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化解流动性风险。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降低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的政策,可能会导致“借新还旧”的路径受阻而形成债务违约。据这家第三方研究院调查,上述情况的确存在。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可能会对中国债务违约构成“雪上加霜”的影响。这个因素就是:国际大宗商品、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必然导致所有制造业企业、建筑企业、城投公司等购进原材料所需贷款规模相应增加,同时,在银行也得不到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银行信贷和市场资金的紧张程度必然大幅提高。如果此时此刻,再加上压低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的政策,金融机构可能掐断城投公司“借新还旧”的需求,从而导致城投公司资金链断裂、违约。

不只是城投公司,一些过度依赖“借新还旧”的中小微制造业企业是不是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这正是最近三番五次强调货币政策必须尽快转变思路,千万不能让中国经济掉进“债务通缩”陷阱的关键所在。

必须特别注意:在越发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是头等大事;必须特别注意:万一中国经济出现大的闪失,救助成本之高,将远远高过历史任何时期。

所以,再次呼吁金融管理当局:必须充分研究中国经济特色,并充分尊重其基本原则和发展逻辑,把控好政策方式、时机、力度以及结果控制,坚决制止中国金融“制造风险、放任风险,然后再治理风险”的恶性循环。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