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异常数据”背后暗藏“妖孽”——中国经济政策需要审时度势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全部债台高筑,发达国家为什么绝不敢轻易紧缩货币?其关键原因就是:各国央行必须小心翼翼地防范“债务通缩”陷阱。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中国海关给出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9.2%。其中,出口增长38.7%;进口增长19.3%。如果说去年因为有疫情干扰,所以同比数据失真,那与2018年、2019年的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也分别增长了25.3%和20.5%,这当然是个“惊艳的数据”,代表我国对外贸易今年实现了“开门红”。

但是,如此“惊艳数据”的背后会不会“潜藏妖孽”?其实,3月份进出口环比数据似乎已露端倪。数据显示,3月份我国进出口环比增幅达到25%,其中出口增长16.8%,进口增长35.2%。有什么问题吗?从历史看,中国外贸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出口增速大于进口增速,即便一段时期出现“逆转”情况,其落差也不会太大。但3月份,进口环比增速大于出口环比增速,而且超出一倍,这是不是问题?

一般认为,进口总值大幅提高是国内需求旺盛的表象。但这次恐怕不一样,估计这种情况的出现,大概率应当是3月份原材料进口价格涨幅很大所致。进口价格高了,进口同样数量的原材料所需要的资金数量相应增长,近而推高进口总值。问题是,如果高进口增速是原材料进口价格暴涨所致,这不仅不会激励内需,反而会严重压制内需。

正确的货币政策此时非常重要。过去曾出现过这样的错误:用紧缩货币手段压制“输入性物价上涨”。这样的政策不仅不能保护内需,反而会雪上加霜地压制内需。

道理很简单,原材料价格上涨在推高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会推高企业购置原材料的贷款需求,但因为各金融机构全年信贷计划中的贷款数额有限,不可能充分考虑原材料价格上涨推高的企业贷款需求。所以,一方面企业贷款需求增加,一方面银行贷款数量不能相应增长,这已经构成信贷市场“供不应求”的格局。同时,这个“供不应求”的格局势必推高贷款利率,推高企业财务成本。

在原材料和财务成本的同时上涨已经压制企业活力的情况下,如果再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那企业境况当然“雪上加霜”。而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在现阶段的债务风险情况下,如果原材料涨价导致的金融相对紧缩和货币政策紧缩——双碰头,那实际就是为“债务通缩”提供了条件。

大家可能不了解“债务通缩”这个词及其所代表的经济后果。著名的经济学家、数学家、计量经济学的初创者欧文·费雪,1932年出版了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繁荣与萧条》,引起全球经济学家的激烈反响。在这部著作当中,费雪提出了“债务与通缩”之间的恶性循环关系,即在高债务杠杆之下,通缩会导致债务爆雷,而债务爆雷又会导致更加剧烈的通缩——如此恶性循环。而且费雪明确指出:“债务通缩”实际是导致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根本成因。为了进一步阐释清楚,费雪在著作出版之后的第二年(1933年),撰写论文《大萧条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并由此使“债务通缩理论”获得广泛认同。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全部债台高筑,发达国家为什么绝不敢轻易紧缩货币?其关键原因就是:各国央行必须小心翼翼地防范“债务通缩”陷阱。

作为凯恩斯时代货币理论的重要奠基人,费雪的“债务通缩理论”必定会被当下主流经济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推崇者伯南克、耶伦、鲍威尔高度重视。或许正因如此,目前美联储政策的“变形”才会有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乃至世界,质疑当下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新自由主义货币理论的信奉者,他们对美联储政策的风险认知,更是基于新自由主义理论所给定的风险框架——恶性通胀。但是,同样的经济现象在新凯恩斯主义的认知下,与新自由主义者存在巨大差异。比如,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当下最大的经济风险是“债务通缩”,至于物价的上涨,绝非只是因为货币因素,而是寡头集团恶炒的结果。在新凯恩斯主义者看来,现在即便有物价的上涨,也是暂时的,因为制约全球需求增长的因素太多,全球经济长期低迷才是未来时代的主题,这样的情况根本不支持恶性通胀的发生,至少不支持恶性通胀的长时间持续。

中国应当同时也考虑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认知,它可能更加贴近当今经济的具体现实,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充分证明:40年依据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实践过程,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关键诱因。

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思考经济问题,看待经济现象,制定经济政策,必须要审时度势,绝不能被“输入性物价上涨”和美国舆论带给世界的预期导入“债务通缩”陷阱。因为,“债务通缩”背后的潜台词是:金融危机。

中国真有发生“债务通缩”的风险?第一,债务风险真实存在;第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带给中国“输入性物价上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以紧缩货币手段去压制输入性物价上涨,中国落入“债务通缩”陷阱的概率小吗?

所以,面对“输入性物价上涨”,中国货币政策只能“扛”而不能“抗”。必须采取措施确保中国经济因内需活跃稳健,企业因金融充裕而健康,从而防止落入“债务通缩”的陷阱。其实去年四季度,中国债券市场之所以发生频频暴雷的事件,其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于:央行收缩货币过急。这实际就是“债务通缩”的苗头。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