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建议一些经济学家谨慎发言——物价与货币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因果关系”?

这位经济学家实际在拿北京四合院当标准,来证明人民币通胀有多严重。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曾经高度关注的一位经济学家最近“转会”了,以视频的方式大放“失准之词”,让人感到很不适应。这是为什么?难道又是“屁股的作用”?最近,看到这位经济学家的一堂公开课,面对90后、00后的学生,他说:1980年把1万元存入银行,现在取出来应当是多少钱?不到6万元,但当时1万元能买下北京的一个四合院,如果当年你买个四合院存着,现在是多少钱?1万元存款到现在大约6万元,连四合院的一个厕所都买不下来。这是什么?这就是货币贬值,就是通货膨胀。

这位经济学家实际在拿北京四合院当标准,来证明人民币通胀有多严重。其实,把不同时代的物价进行类比,这样做的经济学家在中国不少。比如,还有经济学家经常采用“当年猪肉1元钱一斤,现在20元一斤”,以此20倍的涨幅证明中国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

类似言论,对经历过“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变革”人的来说,最多笑笑,把这样的类比当成经济学家煞有介事的哗众取宠。但是,对于90、00后的孩子们呢?他们听闻此论,会得出怎样的判断?所以,在此郑重建议,经济学家们发表言论时更慎重一些。

第一,1980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46.8元(平均每月不到21元),不错,也许那时北京四合院仅要1万元就可以买到,但对于中国99.9%的普通老百姓而言,是否买得起其中的一个厕所?1980年的实际情况是:北京一个四合院里住着几户、十几户、几十户人家,人均居住面积只有4.8平方米。上海更过分,1980年,上海人均居住面积不到4平方米,其中5万特困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平方米。请问:那时有几户人家有能力奢望自己独门独户地拥有一个四合院?

第二,1980年的猪肉价格确实只有1元一斤,但且不说当时限量供应,就算可以随便买,对于月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1元的中国人而言,谁可以不假思索地顿顿吃上猪肉?那时,在菜市场里排队买肉,绝大多数人只买2毛钱的,偶有买5毛钱肉的人会被羡慕,要是看到买1块钱肉的,熟人会问:家里来客了?那时,吃红烧肉是一种奢侈,大杂院里一家炖猪肉,全院儿流口水。

谈物价高低必须采用“相对概念”。相对于谁?当然是相对于收入。2018年,中国猪肉市场价格15元一斤,的确较1980年上涨了15倍,但同期,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上涨超过110倍。近两年,由于猪瘟等因素影响,中国猪肉价格确实出现了不小的涨幅,但一方面,2020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增长到32189元,另一方面,政府以极大的努力增加供给,猪肉价格已经开始回落。

再说房子。房价确实上涨很快,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过高已经严重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潜力。但是,截至2018年底,北京人均居住面积将近35平米,上海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6平米,整个中国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9平米。请问:如此事实是否1980年可比?现在,如果小两口在北京有套35平米房子,那你一定认为“太小了”,但如果放在1980年,那是奢侈,是天堂。

必须指出:诸如前边那样简单类比1980年和当今的物价,并以此抨击中国乱发货币造成通胀严重的言论,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经济学基本逻辑。

被本本束缚头脑的“糊涂经济学家”,他们只知道“货币超量供给可能拉高商品价格”,但他们却不懂得“物价上涨会更加直接地迫使货币供给增长”。对于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而言,物价与货币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因果关系”?到底是“物价上涨逼迫货币多发”,还是“货币多发引导物价上涨”?这是个重大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实践的问题,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好好搞搞清楚的时候了。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