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请深悟“易会满警示”——A股舆论必须“姓中”

货币政策也必须首先遵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要求。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日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罕见地对中国A股市场的舆论环境提出“警示”,他说:“当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部分学者、分析师关注外部因素远远超过国内因素,对美债收益率的关注超过LPR、Shibor和中国国债收益率,对境外通胀预期的关注超过国内CPI。对这种现象我不作评价,但对照新发展格局,建议大家做些思考。”

“对照新发展格局,建议大家做些思考”是什么意思?如果那部分学者、分析师能够明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那就该懂得,易会满希望表达的是:中国的经济舆论必须“姓中”。换句话说,中国的经济政策必须克服国际掣肘因素,而不是被其所累。

毫无疑问,货币政策也必须首先遵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战略要求。

但中国的经济舆论,尤其是面对A股市场的经济舆论,经常会出现“很不对味”的问题。比如,易会满指出的“关注外部因素远远超过国内因素,对美债收益率的关注超过LPR、Shibor和中国国债收益率,对境外通胀预期的关注超过国内CPI”。事实是,易会满是在提示投资者注意,同时纠正那些缺乏独立思维能力,甚至可能将A股舆论场“改名换姓”、破坏中国资本市场生态的恶行。

易会满的“警示”似乎并未打住“舆论恶行”。比如,最近三个新兴市场国家的央行宣布加息:3月17日,巴西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从2%上调至2.75%;3月18日,土耳其央行将基准利率自17%提高至19%;3月19日,俄罗斯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至4.5%。这原本是各国依据本国经济状况的自主行为,但中国A股市场立即出现:三国发生恶性通胀,三国为抑制粮价上涨而加息,以及中国跟不跟?等等“无脑言论”。

为什么说这属于“无脑言论”?

第一,上述三国均有一个共性,美元储备非常低,在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之后,这三个国家均存在“国际热钱外逃”,而外汇储备不够的问题,所以他们需要加息,用高利息收益吸引“国际套利热钱”,抑制外汇流出,稳定汇率。请问,中国是否存在外汇储备不足以支付外债的情况?如果存在明显差异,那把中国类同于这些国家是不是属于无脑?

第二,早在今年1月,巴西因还不起外债已经宣布“国家破产”,其做法是:维系低利率但任由货币贬值。现在,货币贬值已经基本到位,稍微加息可以更好地稳定汇率。土耳其就更是问题,战争开支、武器进口消耗外汇,加之经济受到战争和疫情的双重压制而严重衰退,其货币已经连续数年贬值,物价早就开始上涨了,所以一直以畸高的利率去延缓货币贬值速度,过去17%,现在19%,这样利率水平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绝无仅有。把中国和这样的国家混为一谈是不是无脑?

第三,三个发展中国家加息绝不可能是为了抑制粮价上涨。国际粮价什么时候会由发展中国家的利率水平决定?如果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可以主宰国际粮价的涨跌,那这条新闻恐怕要比他们加不加息更具新闻价值。历史地看,国际粮价一直是华尔街和全球四大粮商的势力范畴,发展中国家从来都是粮食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石油也一样。所以,把加息和国际粮价捆在一起显然无脑。再者说,加息是否可以减低食品需求?换句话说,老百姓是不是会因为加息而每顿饭少吃一个馒头?食品、能源这类刚性需求不受利率高低影响,早有定论,非要把食品价格和利率绑在一起,是不是无脑?

以上这些道理,均属于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它们偏偏在中国的经济舆论场上被严重扭曲。

需要重申的是:中国经济舆论中存在大量“明善实恶”的逻辑,往往躲在“技术复杂性”背后,以“简单而无脑的推断”误导社会公众和散户投资者,从而实际扮演着中国经济“隐形杀手”的角色。对此,不仅要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惕,而且主管部门应当尽快出手,净化中国经济、尤其是A股市场的舆论场。

责编:姚坤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