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两会热点:提升农产品全产业链水平,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要兴旺。”在刚刚完成的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就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同样更需要产业振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燕|全国两会报道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2021年全国两会上,乡村振兴成为代表委员聚焦的热点话题,纷纷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就提交了“关于提升农产品全产业链水平,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提案”。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杨国强获得了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这份提案的内容和建议,正是来源于杨国强委员多年来参与扶贫所了解的乡村一线真实情况。他在建议中表示,近几年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农村地区产业门类不全、规模不大、品牌效益不强,再加上缺乏城乡流通的桥梁,导致农产品“出村进城”困难,农村产业发展亟需加强引导和扶持。

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要兴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乡村振兴,重点是产业要兴旺。”

在刚刚完成的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就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同样更需要产业振兴。

那么如何实现产业振兴呢?据介绍,碧桂园的实践经验是,坚持 “两个结合”的思路,即结合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碧桂园自身优势产业力量,为当地发展特色产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帮助乡村建立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说就是:

一是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深入调研挖掘当地农特产品,推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例如在甘肃东乡,碧桂园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和自然人文环境,扶持东乡羊、东乡土豆和东乡刺绣三大产业发展,累计帮助销售东乡羊约42000只,覆盖约6000名贫困户。再如,在江西兴国县扶持灰鹅项目,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还有碧桂园下属文化公司与陕西耀州的专业合作社签订手工艺品长期采购协议,带动当地手工艺产业发展。

1

甘肃东乡的绣娘们在交流刺绣技艺。碧桂园帮扶东乡发展刺绣产业,帮助当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二是结合碧桂园集团的发展战略,落地自身产业项目。例如,结合碧桂园业务需求推广苗木种植产业,按照“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资金运转模式,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在12个帮扶县落地苗木农场近2000亩,帮扶超15000名贫困人口,产值超1.3亿元。碧桂园下属现代农业公司还在帮扶地区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如在广东、江西、陕西落地了无土蔬菜栽培、富硒水稻项目、贝贝南瓜等项目。

2

广东英德连樟村农民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劳作。国强公益基金会、碧桂园农业投资建设了连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引导当地农民就近就业、实现增收。

乡村振兴也需要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

农民出身的杨国强委员,在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又投身于农业,将农业与地产、机器人并列为碧桂园集团的三大业务板块。杨国强委员从1997年起开始乡村扶贫公益事业,个人和女儿以及碧桂园集团累计参与社会慈善捐款已超87亿元,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扶贫长效机制。现在,这些扶贫经验又延续到碧桂园的乡村振兴事业中。

乡村振兴战略是个系统工程,除了产业振兴,还需要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

在文化振兴方面,碧桂园成立了社会企业——国华文旅集团,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牵引,开发特色旅游线路、非遗文创产品等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目前已培育开发东乡刺绣、耀州山桃核等20种非遗文创产品,助力文化传承和贫困户增收。再如,通过拍摄系列纪录片、开展艺术采风活动等形式,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力度,《发现大厨》《少年,听你说》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综艺IP,广泛传播了甘肃东乡等贫困地区的文化产业和扶贫故事。借助“乡村春晚”、广场舞比赛等文化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碧桂园还设立了乡村文化发展基金,通过党建扶持、资金引导来激发乡村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生态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直接关系到“乡村宜居宜业”这一目标。为此,碧桂园在帮扶中,将自然环境与人居生活有机结合,首先是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如在广东英德连樟村、鱼咀村、河头村等地,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项目、“厕所革命”项目、污水处理项目等,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其次是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协助多个帮扶村完成主干道硬化、外立面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并捐建及改造了一批党员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广场、文化中心等党建文化基础设施。三是打造生态与产业融合的特色旅游线路,在古村落改造中秉持“拆旧如旧”理念,加强对乡村文物古迹、传统建筑以及民间文化活动场所等保护,将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与自然生态风光等有机整合,设计推出乡村旅游线路。

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乡村振兴事业中必须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党的领导力以及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将群众的主体性作用调动起来。碧桂园集团在结对帮扶县成立一线党支部并开展村企党支部结对共建,截至目前共与155个帮扶村实现结对共建。在英德连樟村、鱼咀村、河头村等地开办“乡村振兴学习实践中心”,聘请政府领导、高校教授等作为名誉讲师,为基层党员干部、村支书、驻村第一书记等授课,提升他们对中央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领会程度,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 “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而且乡村的人才振兴有其独特性,不能照搬城市思路。比如,碧桂园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就推出了“寻找一批老村长”行动。这些“老村长”德高望众,作为编外人员,协助开展思想帮扶工作,破解部分群众目标不清、志气不足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同时,“培养一批返乡扎根创业带头人”,选择那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返乡扎根创业青年,为他们提供“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等全方位服务,并联合知名大学举办研修班,帮助他们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做到“重点帮扶一人,广泛带动一群”。另外,还开展了村支书和第一书记研学活动、将贫困学生培养成为乡村振兴新生力量、挖掘职教培训就业带头人等,通过这些接地气的人才振兴举措,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3

碧桂园公益扶贫“老村长”曾相军和村民一道搬运苗木

企业等社会力量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续工作重心已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

无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需要政府联动企业等社会力量,帮助农民稳定生产、提高产业质量效益、打通城乡流通渠道,让农民、产业与市场紧密衔接,从而实现一头助力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另一头助力城市居民打造品质生活。

对此,杨国强委员提出建议:

第一,加强政府引导,推广“公司+农户”模式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动村镇党支部书记、党员等带头,组织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种养。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参与,为农民提供品种、技术、培训、销售等全方位服务,并建立利益捆绑与共享机制,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致富,不会返贫。

第二,打通农产品进城产业链,搭建城乡现代商业桥梁。完善农产品进城的冷链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从乡村到城市的农产品配送体系,将农村的蔬菜水果、生态养殖的禽畜鱼等优质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运到城市集散地和社区门店,大大简化中间环节,让利农民和消费者,满足人们的幸福生活需要。

第三,建设农产品溯源系统,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流通追溯系统等,以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产品从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全过程,形成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组织开展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依据规范和标准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行分类监管,对诚信企业扶优扶强,对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为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们提供安全、丰富、好吃、实惠的产品。

责编:郭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