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路边小摊又回来了!看看网友拍的清迈、纽约、布拉格的小摊有多诱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雨菲 | 上海报道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有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小话题”也成为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那就是为“地摊经济”松绑,以推动消费回升,促进就业和保障民生。

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对外表示,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此消息一出,引发了网友的热情点赞,因为你最爱的路边小摊要回来了!

 

“地摊经济”不能光图省事“一禁了之”

餐饮、商场、店铺等业态,都是在过去几个月疫情期间受到重大冲击的,而以街边小店、路边小摊为主要业态的“小商贩”,近年来,在各地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进程中都被“赶”进了室内。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就提出建议,在进一步加强规范城市管理的同时,应因地制宜,释放“地摊经济”的最大活力。

“不能光图省事就对地摊经济‘一禁了之’。因为地摊经济商品的多样性及微利模式,满足了社会不同消费群体多元化消费需求,方便了居民群众日常生活,可为贫困群众就业提供一个较好出路。”杨宝玲说。

中央文明办也明确表示,为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会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此举就是为了引导各地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保障民生需求,使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200601103003_副本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目前,已经有不少城市开始试点。在四川成都、河南许昌、浙江杭州等地,都已经看到了流动商贩、占道摊点复苏的烟火气。其中成都,正是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有关就业问题时,所说的那个“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的西部城市。

成都的“地摊经济”让商户们生意火爆,市民们畅享生活气息,也让全国的网友点赞羡慕。“占道经营”“马路商贩”这些带有负面色彩的词,不但没有让成都这座城市的环境被人诟病,反而更加平易近人接地气,成为其他城市释放经济活力、推动消费回升的榜样。

当然,“地摊经济”并不是回到过去秩序混乱、安全卫生无从保障的经营模式。而是如成都市文明办副主任陈永刚所说的,“允许临时占道经营,既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又体现了城市的包容和温度。”

杭州市文明办主任钮俊也表示,要为摊贩商户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有效维护摊贩市场管理秩序,引导摊贩文明经营。

给商家添利润,给消费者添快乐

“我不喜欢‘摆地摊’这个词,而是应该变成室外经营和有序占道经营。”白岩松在5月28日的《两会1+1》节目中如是表达自己的观点。

白岩松还强调,占道经营不仅仅是今年出于防控需要和刺激消费的应急之策,而是要在管理水准上升级,打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给受疫情冲击的商家添利润,给消费者添快乐。

杨宝玲的建议中也就“地摊经济”可能带来的经营管理不规范、影响市容环境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如应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的合法地位;根据地域情况,分类划定禁摊区、限摊区、开放区,对“地摊经济”实行分类管理;制定摊位经营管理规范,加大对破坏市容环境、社会治安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情节严重且屡教不改的,采取列入黑名单、限制经营、纳入征信系统等方式处罚。

精细化的管理,有温度的政策,唤醒路边小摊的烟火气和市井味道,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找到归属感、舒适感和幸福感。

责编 | 孙冰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