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中国切勿错失“危中之机”——赢得资本才能赢得经济的未来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有很多人喜欢将危及解释为“危中有机”,但面对当下一场全球性“疫情危机”,中国的机会何在?笔者认为,在全球无风险收益几乎为零、甚至为负之时,中国作为率先走出疫情而必将依托庞大内需市场启动经济的国家,其最大的机遇就是“有可能赢得全球资本的青睐”。实际上,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就有过这样一次重大的机会,但我们并未抓住,甚至可能连想都没想过。

这次我们必须抓住。从总体布局看,无论是中美贸易争端的促使,还是中国总体战略的安排。事实上,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已经放大到“足够”的程度,而这恰恰为中国在“疫情危机”中抓住“危中之机”提供了绝佳的基础条件。

但万事俱备,还欠东风。目前,中国最高领导层已将资本市场之于中国经济的战略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改革按下“快进键”,各个方面的改革和改进都在按照“容易被国际投资者理解的原则”快速推进,尤其是注册制改革,不仅大幅提高了上市公司的透明度,而且为监管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如果下一步再能从交易制度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那中国资本市场将比肩国际资本市场。毕竟,中国人口众多、经济体量巨大、人均GDP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都将为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有利的方面还包括中国外汇管理制度、管理经验、管理手段均已获得极大提升,而且正在按照资本市场开放所提出的要求全面而有序地推进,加之中国巨大的投资需求对外国资本的强大容纳能力,以及对“防范金融攻击”所特有的敏感和较高的戒备心理,都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那还欠怎样的东风?中国金融管理当局对“主权资本定价”的重视和管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还是当下发生“疫情危机”,发达国家股市一旦发生暴跌,其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无一例外地都会站出来稳定市场。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仅仅是为了稳定市场而稳定市场吗?其实,这是在稳定国家主权资本定价。第一,不能让全球投资者对国家主权资本失去信心,而导致主权资本价格过低;第二,不能让恶意投资者有机可乘,借国家核心资产价格过低而大肆收购,以致国家经济命脉被它人控制。

这就是道理。但在中国,许多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并不在意“主权资本定价”问题,他们过于依从市场自行定价,认为足够低的资本价格自然会吸引投资者,而全然不顾“市场价格越低越没人买”的基本事实,更没有顾忌到大量市场投资者并不在意股票几倍市盈率才算合理,而是依从单个国家股价的历史特性而评判股市价格高低。

所以,要让外国投资者进来,而且愿意进来,首先取决于“本国金融当局、本国公众对本国主权资本价格的认同度”。尤其是在“疫情危机”之下,如果发达国家股市瀑布式下跌,而中国股市也跟随下跌,那人家为什么要来?因为你更便宜吗?错,人家会认为你的股票原本就不值那么多钱。比如香港地区,其股市长期不具主权资本性质,结果股价的市盈率长期低于发达国家股市同类股票。

“人不自信、谁人信之?”1999年,中移动顶着亚洲金融危机在香港高价上市。负责该项目的总导演王岐山先生,在成功上市的庆功宴上,面对全球投资者讲出了这句名言,也让笔者记忆深刻。事实上,汇聚着大量中国核心资产的A股市场,不管你愿意不愿、承认不承认,那就是中国主权资本的定价场所。我们对自己主权资本的价值信念如何体现?任由其无度下跌吗?低到一定程度自然有人会买吗?

当发达国家为了稳定股市、稳定主权资本定价而不惜一切代价之时,我们的金融管理当局面对中国主权资本定价节节走低是否应当无动于衷?实际上,现在推高中国主权资本定价的方式很多,而关键就看我们愿不愿意去做。无论如何,抱着早已被发达国家抛弃的“自由主义、货币主义”的一套管理理念去面对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不只是落伍的问题,而更关乎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命运走向。

对于中国货币当局而言,现在重点的考虑绝不仅仅是流动性多一点还是少一点,而是如何为中国经济营造一个吸纳全球资本、推进新型产业的股权资本氛围。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无数次证明,赢得资本就能赢得经济的未来。农业革命如此、工业改革如此、信息革命更是如此,而现在,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经济的门槛处,我们应当如何作为?

编辑:周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