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中国降准立等可现?——美股再触熔断之后会怎样?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一天不过24个小时,但最近,24小时之内全球金融市场变化实在令人揪心,甚至搞得人们精疲力尽。

前天(北京时间3月11日)险些再触7%一级熔断的美股,昨天开盘后2分钟实现。北京时间3月12日晚9:32分,美股三大股指均因跌超7%而发生一级熔断。实际上,这24小时之间,亚洲、欧洲股市均大幅收跌,日经指数下跌3.66%,恒生指数下跌4.41%,而欧洲股市几乎全部跌掉8%以上。

北京时间3月13日0点10分,开盘2小时40分钟之后,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已跌去2200多点、或9.50%以上。而欧洲股市当日收盘,全部指数均下跌10%以上。

这样的股票市场世所罕见,甚至连2008年金融危机也无法与之匹敌。

这当然与疫情全球快速蔓延,而被世卫组织(WHO)确认为“大流行病”密切相关。现在看,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针对疫情采取的任何措施都将被视为对经济的打压,包括特朗普单方面本月30日之前对所有欧洲国家的旅行限制。当然,世界各国也在努力减轻经济影响,很不幸,这些措施没能阻止股市瀑布般暴跌,但这毕竟避免了疫情对金融市场流动性构成严重冲击。

北京时间3月3日美联储突然宣布降息50个基点之后,英国跟进。3月11日英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0.25%,这是2016年8月以来的首次降息,也是2008年以来的首次“非常规”降息;同时,冰岛央行也召开紧急会议将基准利率调降了0.5%。

欧洲央行的消息也来了。诚如我们此前的判断:在持续负利率的背景下,欧洲央行现在只会加大资产购买额度,以数量方式提高金融市场流动性,而不是扩大负利率程度。据悉:欧洲央行将额外增加1200亿欧元的资产。也就是说,将原计划年度3600亿欧元的资产购买计划提高到4800亿欧元。

中国要不要跟?尤其是美联储降息之后,“跟”的预期与日俱增。我们的看法是:中国央行必须跟,但应当更多采用数量工具(如降准、MLF等),而不是采用价格工具——以技术手段压低贷款基准利率(或LPR)。因为基准利率低,并不意味着实际贷款利率一定会随之走低。

3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出一系列复工复产、修复经济的政策,其中明确提到:“抓紧出台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措施,并额外加大对股份制银行的降准力度,促进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支持,帮助复工复产,推动降低融资成本”。很明显,国务院的意图就是通过增加“长期基础货币供给”,引导长端贷款利率降低。

为什么极低的短期货币市场利率无法传导到长端贷款市场?为什么贷款利率居高不下让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充分尊重市场经济最基本的“量价规律”。

要想让银行压低长期贷款利率,就必须加大银行长期资金供给,长期存款资金数量多了,长期贷款利率(价格)才可能下降。否则,商业银行只能通过“短存长贷”的严重期限错配增加贷款,会加大银行流动性风险,而银行为覆盖这一风险必定提高贷款利率,或干脆惜贷。

再有,当疫情全球蔓延之时,中国经济必须加大内需拉动力度,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过去中国宏观债务率已经超过250%,风险已经很大。在此背景下,如果单纯通过“技术性降息”去压低企业融资成本,或刺激经济,那M2和杠杆风险很可能“因更短而更高”,这是降息推高货币乘数的结果。可以肯定,我们不能因为新一轮内需拉动而进一步推高中国金融风险。

所以对中国而言,降息不如降准。降准是释放长期流动性,增加银行长期负债(长期存款),让银行有能力向实体经济提供长期资金。现在,不该再犹豫,而到了必须尽快降准时刻,而且力度要大些。相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1个百分点的降准幅度应当不算过分。

至于美股屡遭熔断之后如何发展?比较保守的判断是:至少3月12日不会是最后一次熔断。原因很简单:美国、欧洲无奈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限制,很难让它们有效参照中国战“疫”之策。所以,疫情还会快速发展,而发展带来的坏消息将会绵延不断地打压股市。不过,欧美股市再跌也是上涨11年之后的下跌,这和中国A股有着本质区别。同样可以肯定:只要中国政府坚定信心,以强大的内需之手,配合以货币政策改革,各方齐心协力,将使中国在全球经济中赢得化被动为主动机会,尤其是赢得资本青睐的机会。

编辑:周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