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河南乡村:横幅喇叭齐上阵,紧紧依靠群众,打响村级疫情防控阻击战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2020年的这个春节非同寻常。没有人潮如织的游园赏灯,没有携家带口的走亲访友。对于像吕建伟这样的乡村干部来说,这更是一个坚守岗位的春节。

1月24日,除夕夜,河南省西平县专探乡党委书记吕建伟接到妻子的电话,让他回家一起吃年夜饭。而此时的吕建伟正召集全乡22个行政村干部开会,布置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的具体防疫防控措施。

自湖北省武汉市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截至2月10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7626例。随着疫情肆虐,抗疫也从城市席卷至农村。

河南与湖北接壤,约有1亿人口,2019年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为53.2%,农村人口数量庞大。春节假期有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年。如何防范疫情在农村扩散,对河南这个人口大省,是一场严峻考验。

所幸的是,在河南农村地区,有无数个像吕建伟这样的干部,他们胸前佩戴着党徽,胳膊上挂着红袖章,牢牢坚守在千万个乡村卡点,行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宣传的排查路上,成了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基层指挥者。那一个个村口,一张张桌子,一面面党旗,还有那一天天的日落月升,不仅展现了我国村一级行政单位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还有村民们自发抵制疫情传播的积极性。

河南省西平县督导组在嫘祖镇卡点进行督导(摄影王红茹))

河南省西平县督导组在嫘祖镇卡点进行督导(王红茹

疫情寒冬里的守夜人

专探乡紧邻西平县城,作为拥有6万多人的西平县第一人口大乡,从接到命令的第一时刻,吕建伟就紧急召集全乡干部开会,安排布置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

“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困难重重的搏击,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更是检验每一名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考场。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我们在22个村委90个自然村布设疫情防控检测卡点,严防输入。而且在疫情防控一线,村里所有的党员一直都坚守阵地。”吕建伟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

除了党员要坚守一线阵地,为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专探乡探索践行出了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他们充分调动全乡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成了“党委领导、支部引导、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

具体做法是:由村里党员和群众代表自发组织设卡值班,以村民组为单位,对所有在家的农户进行登记造册,每户派出一人参与卡点值班;对于那些年老体弱不能参与卡点值班的,指派亲属代为执勤,做到一户不漏。每个村民组负责一个卡点,主要检查进出车辆和人员,并对进出人员测量体温、登记检查、宣传劝导。

“这场战役是全民的战‘疫’,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民来打赢。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防控模式。”吕建伟说。

在每个卡点值班的人中,有刚刚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有鬓发斑白的老党员,有假期返乡的大学生,有家中顶梁柱的父亲,也有孩子尚嗷嗷待哺的年轻妈妈。

姚雅雅,刚刚接任赵寺村党支部书记还不到20天,就迎头赶上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

赵寺村紧临345国道,通往本村的主要路口较多,稍不留神,就有外来人员进入。除夕夜,姚雅雅从乡里开完会回来,当即就组成“战时党支部”,把有行动能力的在家党员和村组干部一起编排上值班岗,立即进入战斗状态。

她在每个路口,都安排8个人严格把守,24小时三班倒。凡是外来的人员不许入内,内部人员不许外出。如果有出入人员,都要实名登记出入时间、事由、电话及车牌号,还要经过体温测量并消毒才能离开。

京港澳高速西平路口卡点,党员先锋岗工作人员督促往来人员登记(摄影王红茹)

京港澳高速西平路口卡点,党员先锋岗工作人员督促往来人员登记(王红茹 

农村的深夜,寒风凛冽,村子里偶尔的几声犬吠,更让原本寂静的乡村显得格外宁静。而在每个村口的卡点闪烁的星星点点的灯火,映衬出的时短时长的身影,便是乡村抗疫的“守夜人”。

李会杰,家住专探乡朱湖村,是江苏无锡部队的现役军人,刚荣立三等功,正在探亲休假中。他本应在家中享受闲暇时光,此时主动请缨,在朱湖村委卡点处,配合村干部值班。

王莉杰、王朋莉姐妹,是水泉汪村放寒假在家的大学生,她俩积极主动支援村内卡点值勤工作,任劳任怨,王莉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作为大学生,虽然没有能力为资源紧缺的村里进行捐赠,但可以尽自己的微薄力量,守护好家园。”

还有一位村民说,“我闲着就去街上转转,看有人在外面扎堆就把他们劝走,我就感觉扎堆不好,农村人喜欢在外面说说话,晒晒太阳,但是,疫情时刻,大家都那么辛苦,咱老百姓就不能跟着添乱!”

专探乡乡长陈亮,在一线奔波多日尽显疲惫,他用沙哑的声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有最好的老百姓,只要真心实意为他办事,他都可以把心掏给你。当看到乡村干部奋战在寒风中时,他们主动值班,还往卡点送吃的、喝的,他们是这次疫情中最美的逆行者!”

严控之下的专探乡,街道比以前冷清多了,昔日三五成群聚集聊天的都不见了,“村民们都是闭门不出,即便在村里看到一个人,也是戴着口罩,匆匆而过。”陈亮说。

横幅标语喇叭齐上阵

在专探乡,各村镇干部为了宣传防疫煞费苦心,他们除了带着红袖标穿行在大街小巷,还利用“喇叭”这个农村神器进行宣传。

而宣传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村组建“流动小喇叭”疫情防控小分队,工作人员拿着喇叭提醒群众不要聚集扎堆晒太阳,并宣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有的村则把大喇叭装在车辆上,穿梭在村里的大街小巷。

“喇叭”宣传自然少不了“口号”。有劝诫村民不要出门的,“今天到处窜门,明天肺炎上门”;有提醒村民戴口罩的,“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还有提醒村民不要聚会的,“不聚餐是为了以后还能吃饭,不串门是为了以后还有亲人”……

“‘大喇叭’这样‘乡味又硬核’的喊话,已成为乡村阻击疫情不可缺少的宣传方式。除了利用‘喇叭’向群众喊话,我们还通报每天的疫情情况,向群众讲解新冠肺炎的防控措施,呼吁大家戴口罩、勤洗手,不要随意外出和聚集,让村民自觉在家中自我隔离,降低疫情传染风险,维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陈亮说。

他们不仅利用‘大喇叭’助阵,横幅宣传也堪称一绝。走在专探乡街道,随处可见挂出的横幅,成为疫情防控的另一番“景象”。

这些横幅,有呼吁村民同心抗疫的,“阻击疫情,人人有责,安心居家,利己利他”;有提醒村民主动就诊的,“有发热症状请主动就诊”;有提醒村民不要聚集的,“在家老老实实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少一次聚餐,亲情不会淡,凑一起吃饭,给社会添乱”等,这些接地气的土味硬核标语遍布各个村落,看似无情却深情。

“不要小瞧横幅的作用,在重大疫情面前,看到这些横幅,哪个村民能不走心?”吕建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们乡除了利用大喇叭、横幅进行宣传,还采用微信、短信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做到防控疫情家喻户晓,让抗击疫情人人有责深入人心。

“全天候立体式信息轰炸,为的是让乡亲们打起精神,提高警觉,对病毒严防死守。”吕建伟说。

隔离不隔爱

各地的“硬核”防疫,重点严防的是“武汉来人”。类似的横幅不少,比如“带病回乡不孝儿郎,传染爹娘丧尽天良”,再比如“带病回村,不肖子孙”等。为防“武汉来人”,有的地方甚至派人在武汉返乡户门前轮番站岗,以确保内外安全。

在目前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硬核”防疫有必要。而专探乡的做法是“刚中有柔”。

“我们各村庄严防外来人员进入,同时也都对武汉返乡人员进行了隔离。从武汉回来的返乡人员,虽然隔离了,但要告诉我们的党员干部以及周围的邻居,不要疏离他们,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时刻给予他们温暖,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疏导好情绪。”陈亮说,在对重点人群居家隔离的这段时间里,他们采取乡村组干部和村医“四包一”责任制,开展宣传、监督隔离、提供医疗、保障生活,做好心理疏导等。此外,还组织人员统计他们所需物品,组织专人进行采购,送到每位急需的村民手中,以保证隔离人员的生活和就医。

严防死守成效初现。截止目前,有着6万多人口的专探乡,无一人感染新冠肺炎。即便是乡里排查出的重点管控人员,均身体状况良好,情绪平稳,也没有出现抵抗检测、拒绝隔离等不配合现象的发生。

“疫情面前,我们还需要继续将防疫‘硬核’地执行下去,只不过要硬杠的是病毒,而不是‘武汉同胞’。”陈亮说。

患难见大爱,人人献爱心

一场疫情,让各种温暖善良频频显现。在专探乡,当党员群众齐心协力防控疫情时,社会爱心人士也捐款捐物,全方位支持专探乡的疫情防控工作。

双河村委村民李华伟,经营蔬菜大棚多年,身为共产党员的他,得知全乡各村蔬菜紧缺,村民难以吃到新鲜蔬菜,主动捐赠出自家蔬菜大棚所产的蔬菜10000多斤,交由村委会安排村民组统一分发到各户,让村民吃上了新鲜且放心的蔬菜。

老党员朱本固,为人和善,是个热心肠,平常很喜欢助人为乐。当他了解到专探乡紧缺防疫物资后,多方筹措,采购了一批价值两万五千余元的医用口罩、医用酒精、84消毒液、防护面罩、护目镜等防疫物资,无偿捐献给了专探乡政府。

前姚村一重度残疾人姚先生,是当地的贫困户,因不能亲自参与值守,捐出了一箱方便面,为抗击疫情献出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患难见大爱。在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当下,社会各方力量纷纷伸出援手,尽自己所能捐钱捐物,支援防疫一线,体现了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的大爱。接下来,虽然防疫形式依然严峻,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守阵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陈亮说。

责编:李慧敏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