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精选 > 正文

科技部:疫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将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慧敏 | 北京报道

战“役”还没结束,有关疫情的“国际论文”已经发表。

1月29日,武汉疫情还处于救治和防控的关键时期,一篇有关武汉疫情的专业论文抢先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发表。暂不论其发表发表时间和时点是否合理或合适,其论文中的一些观点,引发了公众对此次武汉疫情的爆发原因的各种猜测和指责。

此论文的观点和作者,瞬间都成为网上舆论的热点和焦点。

但此时此刻,正是战“疫”的紧要关头,救治病人、严控病情蔓延,才是眼前重中之重。

论文发表的当天晚上19:25,科技部在其官网发布了一条标题为“科技部提出:科研人员要勇挑重担,全力投入科技攻关任务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的短消息。消息中称:“近日科技部下发通知,要求各有关攻关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勇挑重担、敢于担当,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项攻关任务上来,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科技部此消息中提及的“通知”,是指《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此通知中明确要求:各项目承担单位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在疫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将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

武汉疫情论文的观点与中国疫控中心的回应

1月29日,国际知名医学学术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了一篇就中国武汉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论文第一作者的单位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论文内容则显示,在1月中旬,武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数已经超200人,而1月1日至1月11日,共有7位医务人员感染。并且,早在去年12月中旬,该病毒可能就已开始人传人。

相关信息迅速刷屏,在网上快速发酵,舆情关注的焦点在于中国疾控中心等机构工作人员是否因为要在国际期刊发论文而在疫情初期隐瞒了相关信息,导致各界对疫情的判断不准确,从而影响了疫情防控工作。

1月3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开回应涉及该机构的相关社会关注。该机构表示,论文提出的“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生了人际传播”的观点,是基于425例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做出的回论。

1

2

中国疾控中心在回应中称:论文是根据截至2020年1月23日上报的425例确诊病例(包括15名医务人员)所做的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在论文撰写前已向社会公布。论文中提及的15名医务人员感染病例,分别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于1月20日晚、武汉市卫健委于1月21日凌晨向社会公布。

中国疾控中心强调,论文是由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香港大学等十几个单位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

同时在回应中称,及时在学术刊物发表调查结果,有助于国内外专业同行及时了解疾病的特征,共同评估和研判疫情,改进防控策略。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等多位作者的说法

产生争议的上述论文,由中国疾控中心领衔,由湖北省疾控中心、香港大学等十几个机构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通讯作者包括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湖北省疾控中心主任杨波。共同作者也包括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3

1月31日,高福通过媒体就此事发表了意见。

高福表示,这是一篇回顾性分析。去年12月中旬还不知道是什么病,病原不清,都是调查四百多例流行病学的推论。Onset的日子都是推测,这个大家没有看明白,把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混在一起。

他解释称,回顾性调查的工作正是CDC(中国疾控中心)的职责之一,找到元凶,回顾性调查,指导未来防控。CDC的防控一直没有停,一个月来大家都没有觉睡。 

同一天,该论文通讯作者之一、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本恩也对媒体表示,研究团队在过去几天才获得这些结果并尽可能快地作出报告。

此外,《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回复媒体采访表示,该论文在提交几天后便予以出版,并经过了完整的同行审议和编辑流程。

在这篇论文中,调查小组分析了截至2020年1月22日已报告的实验室确诊的425名病例情况。分析显示,前425名确诊患者中,中位年龄为59岁,男性为56%。病毒平均潜伏期为5.2天,在早期阶段,该流行病的病例规模每7.4天增加一倍,由一人传染到另外一人的平均间隔时间为7.5天,基本再生数(R0)估计为2.2。

论文称,有证据表明,自2019年12月中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已经发生了人际传播。

4

论文通过对从去年12月初到当前的425名病例研究后发现,尽管武汉疫情最初被认为是源自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但在12月后期开始出现了不少与该市场无关的感染者。

公众的疑问正在于:是不是早就有了“人传人”的推论而没有告知公众?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接受新京报采访承认,比较早就有“人传人”的推论。但从开始的“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到“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这都和病例诊断、实验室检测结果逐步用于病人的甄别有关,需要一个过程。

他承认当初做出“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的判断是保守的,也是谨慎的。

论文指出,虽然只有27%的病人在感染症状出现超过2天后才去就医,但89%的病人面临的问题是医院缺少床位,导致他们发病5天后还无法住院。

论文还提醒,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还尚未出现类似SARS的那种超级传播的情况,原因是医护人员的感染并没有SARS时那么严重,但随着疫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

那么,当1月16日武汉协和医院首批感染的一名医生入院治疗时,中国疾控中心有没有接到消息?

冯子健称,他并不特别清楚。数据上报的层级很多,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从区一级承担疫情调查任务的部门开始,数据上报有个过程。这个过程他没有详细了解。

5

6

7

科技部下发通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发挥集智攻关   

这篇引发舆论争议的论文发布当天,即1月29日的晚上17:25分,科技部网站发布了一条篇幅短、但关注度高的消息。消息的标题为“科技部提出:科研人员要勇挑重担,全力投入科技攻关任务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此消息中还透露:“近日科技部下发通知,要求各有关攻关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勇挑重担、敢于担当,把研究精力全部投入到各项攻关任务上来,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记者在科技部网站上没有搜索到此相关“通知”,有多个网友说此通知是发给了各相关机构,并附上了被认为是此通知的原文图片,通知全称为《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通知》明确要求,项目单位和科研人员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之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在疫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将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

《通知》还要求,各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大局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发挥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及时汇交研究过程中产生的设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实验数据、临床病例、流行病学统计数据等,攻关任务进展情况及时汇报。

8

对于外界关于“忙着写论文而在疫情防控上无所作为”的指责,冯子健回应称,现在不是把精力转到这方面的时候,现在要全力应对当下的疫情。至于其中的对错、好坏,要到事后再做反思、检讨。

责编 | 郭   芳

(编辑:郭芳 )
(发布编辑:何颖曦)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