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公司 > 正文

腾讯荣获“2019中国创新榜样”:引领精准脱贫、助力乡村治理

123456_副本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在城市化大潮下,用互联网填平城乡差距的鸿沟,把一个个深藏大山的贫困村打造成数字乡村,成为引领精准脱贫、助力乡村治理的标杆。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陈栋栋)12月22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经济论坛在人民日报社举行。本届论坛以“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为主题,超过400位来自政商学界的重量级嘉宾共聚一堂,呈上一场思想盛宴。

本届论坛正式发布了“2019中国创新榜样”名单,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荣膺“2019中国创新榜样”。

这里曾经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空心贫困村,藏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的群山深处,跟所有那些深藏大山的村子一样贫穷、闭塞,也因年轻劳动力的出走而变得凋敝且缺乏生气。

直到5年前的一场“互联网+农村”实验在这里展开,第一个上线“为村”平台的铜关村成了众人皆知的互联网改造乡村的样本——这个小山村随处可见村庄微信公众号的免费WIFI标识,让村民通过互联网连接信息、情感和财富。

自从村里连上了互联网,铜关村的空巢老人也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和在外打工的孩子视频聊天;村民丢了牛可以通过微信群调动30多位村民一起提供线索,顺利把被盗的耕牛找了回来;村民们通过微信群联络感情,组建起了“大寨侗歌队”,大力宣传这项深藏大山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到三年时间,这个仅有460户人家、深藏黔东南大山之中的侗族村落,以线上带线下的方式,成立合作社、推广新项目,人均年收入从不到1800元提高至 4000元。

如今这一切已经不新鲜了。铜关村的风头很快被更多因“为村”平台而改变的村庄所覆盖。截至2019年9月29日,全国已有29个省、199个市、674个区县、1945个乡镇中的14228个村庄(社区)和铜关村一样加入了“为村”平台,注册认证村民2509027人,其中包括156617名党员,11233位村支书(党总支或社区书记)和10670位村主任(居委会主任)在“为村”平台开展日常工作,共发布两委日记1074506篇和群众来信58124封。

这些村庄因“为村”平台而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数字乡村。这是乡村振兴中一个令人惊喜的存在。“腾讯为村”项目是一个用互联网助力党建引领精准脱贫、乡村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的工作平台,是基于互联网企业核心能力,面向中国乡村对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需求,以“互联网+乡村”的创新模式,围绕“党务、村务、商务、服务、事务”五大功能版块而设计开发的智慧乡村平台。

四川省邛崃市大同乡陶坝村是另一个受益于“为村”模式的典型。

在2013年的四川芦山大地震中,陶坝村因灾致贫。灾后重建中,全村村民在政府的引导下,种起了400多亩佛手瓜。终于等到村里的佛手瓜成熟了,却因村庄地处深山,信息不畅而大量滞销。丰收的佛手瓜成了村民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愁云。

2017年4月,陶坝村成为四川省首批“为村”上线村庄。返乡大学生郑小琴成了村里的“为村”管理员。拥有多项技能的她,借助“为村”平台充分施展才能,组织起外出村民也能参加的线上村庄活动,维系乡邻感情;带动村两委线上发布重要通知,及时回应村民需求;在网上帮村民宣传农家特产,推广村庄产业。

这一年,陶坝村村民通过“为村”平台把产业信息发了出去,佛手瓜还没挂果就吸引了不少批发商到前来实地探访和订购,短短一个月内就被订购一空。现如今,陶坝村原本滞销的佛手瓜不再愁卖,价格还翻了两倍。借力互联网,重建后的陶坝村更加欣欣向荣了。

出不来的特产,回不去的乡村。这是当代中国城市化大潮下,中国很多农村地区的现实写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乡村与时代脱节越来越重。如何填平科技和信息发展带来的鸿沟,消弭日渐扩大的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发展同频共振,帮助乡村追赶时代步伐?这道难题正在被腾讯“为村”破解。

编辑:吕江涛

编审:张伟

(发布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