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卢江:强化大数据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陈栋栋 |全国两会现场报道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依然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卢江今年就这个问题提交了建议。

她发现,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随着食品领域新产品新工艺新原料的不断涌现,食品安全风险生成的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依然严峻,社会关注度仍然很高。

海恩法则的启示

海恩法则认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如果对这些事故的“先兆”和“苗头”隐患信息和数据及时收集会聚,并进行有效分析识别和预警,则可有效防控事故的发生。

根据海恩法则,应用大数据技术及时收集覆盖食品安全全链条的相关数据,同时融合时空、地理、环境、气象及医疗健康等信息,系统分析识别风险,就能实现食品安全事件的预警防控,从根本上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发展。为此,强化大数据在食品安全隐患预警防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部门均非常重视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工作,印发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原国家食药总局(现市场监管总局)积极争取发改委立项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在该工程中部署了食品安全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工作,立求应用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助力食品安全工作。

卢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截止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涵盖“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全国一盘棋的大数据挖掘应用战略格局。

各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依然存在信息孤岛、自成体系、数据资源分散等问题,信息化建设重复交叉,资源耗费现象严重;现有数据标准不统一,不能及时共享;数据应用能力有待加强,类似“天气预报系统”的风险识别预警模型的技术尚未成型。

完善数据共享融合制度

基于目前的问题和挑战,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卢江建议:

一是加强食品安全大数据应用的顶层设计,完善数据共享融合的相关制度、机制和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并加快推进落实。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支持,特别是争取在“十四五”期间的资助力度,加强食品安全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应用。

三是加强食品安全大数据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相关跨界人才,为食品安全大数据应用奠定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四是提升食品安全大数据的隐私保护和安全性。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五是成立数据应用中心等平台机构,明确主要牵头单位和各有关单位的职责。同时,确定一至两家单位作为主中心和备份中心,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为主,融合时空、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大数据中心和平台,以确保信息和数据收集及应用开发的有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以此促进各部门数据尽快实现共建、共享、共赢,为从根本上防控食品安全隐患,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奠定良好基础。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