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代表委员把脉“看病难”“看病贵”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陈栋栋 |全国两会现场报道

每年的全国两会上,医疗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医改新政给患者带去了不少实惠。但由于有的政策正在落实或尚需调整,看病难、看病贵依然困扰着很多人,也牵动着代表委员的心。

如何缓解“看病难”?

目前,很多大医院人满为患,求医人数往往超过其接诊能力,这被认为是“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3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上坦言存在“看病难”。他认为,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远程医疗,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医疗服务。

“要利用好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唐金海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通过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等先进技术放大专家等优质资源,放大一些医疗中心的管理优势、人才优势、专科优势,缓解看病难。

与此同时,怎么把线上线下的一些行为规范化,使其符合法律法规,就需要尽早在技术发展的同时考虑到准入及监管,特别是马上要迎来大规模的虚拟技术。

全国政协委员、济南市副市长卢江也持类似观点。“在加强卫生健康服务过程中,必须要用足数字智能网络技术,才能真正解决好基层卫生健康服务问题。”

当前,很多地区已经实施了网上预约挂号、网上分诊问诊、健康档案管理、智能医院建设、医疗机构之间数据互通平台建设等,百姓获得感不断加强。

“但实际工作中,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的融合共享工作还存在着不足。”卢江向《中国经济周刊》举例说,基层医院信息孤岛现象还很严重,医院之间、医院和医保之间,甚至医院内部,存在着数据不通的问题。

卢江建议,在建立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大力气,深入研究建立各个领域数据标准,为数据融合共享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大数据应用,推动互联网+卫生健康服务取得实效,为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作用。

因此,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把优质医院的资源优势辐射出去,成为缓解看病难的重要一招。

利用市场优势破解“看病贵”

导致患者“看病贵”感受的原因很多,其中就包括部分进口医疗设备及耗材价格高。

例如,全国不少三甲医院在外科手术中使用进口的达芬奇机器人作为辅助设备。“机器人手术确实有很多优势,比如手术创伤更小等。但机器人涉及的费用较高,目前尚未纳入医保,给患者带去了一定的经济压力。”江苏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王增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来自苏北的一位患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做了肿瘤切除手术,总共花费8万多元,其中包括4万多元的费用不在医保报销范围,需要自费。而医保只能报销2万余元。“对我们农民来说,自费的6万多元是一个天文数字。”

对于看病贵,唐金海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抗癌药降价给老百姓带来了的福音是显而易见的,反响非常好。但对于药品价格和仪器设备耗材价格,要把市场优势显示出来,把进口产品的价格压下去。

“向药企和医疗器械企业展示我们的市场优势,我们的市场比价格更吸引进口产品,这样老百姓也会跟着受益。”唐金海分析,如果发挥我国市场巨大这一优势,通过谈判降低了机器人及耗材的价格,患者的负担就能化整为零,个体的花费就会渐少,医保也能够有力量去保障。“所以,在谈判中要充分发挥中国市场的优势,让患者与药厂在市场调节下共同受益。”

除了要采用国外的优质产品,本土企业也需要加快创新,满足医疗行业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俞梦孙就认为,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医疗器械创新首先要以需求为导向;其次,要有解决复杂系统的办法;最后要做到在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把解决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