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深度解读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 国际一流湾区该怎么建?

建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有哪些优势?

p26 远景(那条线)是港珠澳大桥,远景右侧为深圳蛇口自贸区和深圳南山,远景左侧为香港,中间为横跨深港两地的深圳湾大桥,中景为深圳红树林公园,近景为深圳福田区。

远景(那条线)是港珠澳大桥,远景右侧为深圳蛇口自贸区和深圳南山,远景左侧为香港,中间为横跨深港两地的深圳湾大桥,中景为深圳红树林公园,近景为深圳福田区。(视觉中国)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燕 | 北京报道

责编:郭芳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4期)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蓝图正在转变为行动。

2018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称《纲要》)。这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说,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是一个面向未来40年的合作规划,把香港、澳门的优势和广东的优势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发挥,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级新增长极以及世界级首位城市,成为全球经济格局和未来发展中最靓丽的一个湾区。

建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有哪些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土地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7000万,被视为全球经济未来的第四个增长极。

据《中国经济周刊》梳理统计,从面积、人口、GDP总量等方面对标纽约湾、旧金山湾、东京湾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初具世界级湾区规模。据2017年统计数据,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GDP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以2016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旧金山湾区,逼近纽约湾区;经济增速分别是纽约湾区的2.26倍,东京湾区的2.19倍,旧金山湾区的2.93倍。

“通过大湾区的建设,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不是简单的9+2=11,应该说9+2>11,可以起到叠加或者乘数效应。”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规模、经济总量背后是非常丰富的人才资源和雄厚的物质基础,包括比较发达的交通网络,与国内、国外经济交往密切,互相之间有优势互补,这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客观的可能。

《纲要》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香港、澳门服务业高度发达,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经济实力雄厚;随着广东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稳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集聚;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全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国际化水平领先;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合作基础良好。

“如果笼统地说,京津冀以央企、国企为主;长三角以国企、外资为主,那么粤港澳就是一个民营企业特别发达的地方,市场氛围特别浓郁的地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试验田。这个地方市场发育最好,完全可以作为牵引中国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领头羊的角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表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怎么建?

《纲要》指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具体的战略地位: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纲要》对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规划提出了具体明确的目标,其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无疑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产业上过去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此次提到要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无疑是为大湾区未来的发展绘出了宏伟的蓝图。”

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提出后,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诸如港澳居民居住证等便利港澳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的政策措施,促进大湾区内人流、物流等高效便捷流通。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也陆续出台措施,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的科技合作,将港澳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张燕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在加大科创资金投入的同时,还要增进不同地区的科技合作,做到优势互补。他以港、深、广三地的研发强度举例:“国际上惯常使用研发投入强度的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即R&D支出占GDP的比重。目前广州的研发强度是2.5,深圳的研发强度是4.1,而香港的研发强度只有0.76。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2.4,由此可见最具创新活力的是深圳,香港较差。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香港具有深圳和广州不具备的优势条件,比如基础学科研究和一流的大学。此外,香港在科技创新融资方面可以提供多层次和类型的现代直接融资的市场工具和体系,这些都是广州和深圳迫切需要的。”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张晓明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湾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就必须实行产学研结合。香港有4所世界排名进入前100名的大学,具有较高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广东制造业基础雄厚,被誉为“世界工厂”,可以将香港高校里的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比较好的格局就是,香港侧重搞研发和金融等服务,广东侧重搞成果转化和产品开发,从而共同形成“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产品开发”一条龙的区域科技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目前粤港双方正在港深边境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推进“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前景令人期待。

四大中心城市如何求同存异?

《纲要》中提到,粤港澳大湾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纲要》对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出了不同的定位和要求。其中,香港的定位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国际大都会。澳门的定位则是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深圳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此外,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具有竞争力的重要节点城市。

张燕生解读说,《纲要》指出,4个中心城市要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引擎作用。同时,它们在功能定位上又各有分工、各有侧重,符合实际情况,切合了这4个城市本身具有的优势和短板,遵循了各个城市不同的发展规律,从而避免在城市分工和产业结构发展上出现重叠。这样一来,会产生1+1+1+1>4的协同效应,这对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中长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和三种货币,这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像是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的规划和建设都是在同一种制度、同一种体制的框架内进行的。而港澳与内地间在人员、资金等要素的流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障碍在内地9个城市间也不同程度存在。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最主要的还在于能否消除要素和服务流动的制度障碍,以增大香港、澳门与内地融合的动力,改变原有的格局和分工界限。

在张燕生看来,存在差异虽然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会面临一些难题,但也会为未来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形成更好的创造力。

“ 《纲要》反复强调三地同心共建大湾区,目的就是充分发挥港澳优势,放大湾区效应,建设一个开放型经济体。”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秘书长、广东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江年说,“《纲要》在解决三地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通障碍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旨在降低制度摩擦成本,释放‘一国两制’红利。”

粤港澳三地如何抓住机遇?

张燕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就要解决中心城市的合作问题,香港、广州、深圳、澳门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来形成中心城市的合力。

据了解,目前4个中心城市已经成立或计划成立专司大湾区事务的政府机构。2017年10月,香港特区政府率先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2018年10月的《施政报告》中,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提到将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督导委员会”,由她本人出任委员会主席。澳门也紧跟其后,于2018年11月设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委员会”,以统筹澳门特区参与大湾区建设的短、中、长期总体设计及工作部署等任务。2019年1月10日,《深圳市机构改革方案》出炉,当中提到组建市委推进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抢抓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深圳在大湾区建设中的核心引擎作用。同一日,广州市在机构改革方案中,也提到了组建市推进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事宜。

林郑月娥表示,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享有独特的双重优势。香港是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拥有开放便利的营商环境及优质的专业服务。香港可以把这些优势与大湾区内地9市的广阔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科技实力较强等优势结合起来。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表示,澳门将根据《纲要》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建设成为葡语国家人民币清算中心,发挥中葡基金总部落户澳门的优势,承接中国与葡语国家金融合作服务。

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则表示,将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聚焦规则衔接、聚焦创新驱动、聚焦互联互通、聚焦产业发展、聚焦对外开放、聚焦民生福祉。


2019年第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9年第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