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论道 > 正文

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

01 (1)_副本

黄斌 摄

方斌,广东普人,现居深圳、藏六斋居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客座教授广东省社科院佛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化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脉出版社社長。

02_副本

黄斌 摄

近日,一位知名企业家拿出200多万元人民币上门拜访书法家方斌洽收书法作品收藏,方斌满足了对方愿望,后将此款一次性都捐给了慈善公益机构。

方斌系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著多成绩,而最让他自豪的自然是练习了60多年的书法。《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书法》、《书法导报》、法国《华报》、《深圳特区报》、《收藏》、《南方都市报》等国内外数十家报刊杂志曾做过专题介绍。出版有《南窗偶记》、《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班作品精品集一一方斌卷》、《藏六斋闲墨》、《藏六斋墨迹》、《六祖坛经》、《金刚经》、《中华经典丛书》等文学及书法专集14本,中央电视台及省市6家电视台先后八次为其拍摄书法专题片,广东省社科院等单位为其举办过四次个人书法研讨会,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香港、深圳等地举办八次个展。

02

黄斌 摄

03

黄斌 摄

据悉,方斌12岁开始自习书法,在海南岛做过农民,后又成为中学教师,此间从未停止过对书法的热爱。经过数十年的学习,方斌的作品先后被收入中国美术馆,十几年来更出过数十本书法与文学专著。退休后的他,精选书法作品拍卖后将善款悉数捐出,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说起对书法的喜爱,方斌坦言,多少和父亲有关,“父亲写字非常好看,但后来家道中落,买不起笔和字帖。”从父辈传承了对书法的热爱之后,没有练字的条件,方斌就借助红砖开始了对书法的研习。

1966年,方斌作为知青上山下乡到海南。18岁的小伙子,做过农民、当过工人,放过牛、开过荒,十五年间再艰苦也从未放弃对书法的练习。1985年,方斌在深圳一间中学任教,后调进宝安中专。1993年,他调入宝安日报,次年又被调到宝安区政府筹建宝安文联,任常务副主席,直到2006年退休,现任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副会长。

从创办到退休,方斌对文联的感情颇深。更为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让他可以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书法艺术。于他而言,书法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方斌的家中,二楼被改造成了工作室,命名藏六斋。抄写创作的百余幅儒道释长卷和册页被摆放在工作室内,其中不少都被装在了定制的樟木盒中,细心存放。

除了甲骨文,大部分中国古代字体方斌都临帖过,扎实的基本功就是靠这一笔一画临摹积累出来。

04

黄斌 摄

虽然在书法领域造诣颇深,但方斌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后,又去北京大学攻读书法研究生。如今的方斌已经创作了60年多年,可在写作时依然会反复推敲。“方斌常常是写了很不满意,撕了又写,写了又撕,满意的少,不满意的多。”方斌坦言,写字原则上一般是一次成功,但也不排除个别笔画不好,要稍微润一润。”书法不是印刷机,没有一幅是雷同的,这就是工匠艺术。“

退休后,方斌的写字时间就更多了。写字写到半夜三更都是经常的是,一天18个小时是方斌的最长记录,”我腰也不酸,脚也不累。“每天七八个小时的创作时间也是家常便饭。早上一起来开始练字,到肚子饿了方斌才停笔,一看钟已经是下午一两点了。

事实上,父亲对于方斌不仅是书法的启蒙老师,更是慈善种子的播种者。方斌是普宁人,父亲在当地做了70年的慈善,被乡亲们称为大善人。修桥、补路,甚至帮人下葬,父亲都做过,慈善贯彻在他的一生中。

在子女们都成家立业后,每每拿钱回去孝敬父亲,父亲转手就将钱捐入慈善机构中。让方斌印象尤其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年他将一盒成色颇好的燕窝送给父亲,当时那盒燕窝市值数千元,就希望父亲能补补身体。尽管临走前一再交代父亲一定要吃,但两年后方斌才发现,父亲转手就将燕窝卖了,将钱捐给当地慈善机构。姐姐也笑话方斌,你太不了解自己的父亲了。

受到父亲的感染,1995年,方斌也开始尝试慈善。彼时获悉山东一农妇生产五胞胎,方斌主动把自己的善款捐献出来,后又号召单位的同事,一共募集到近7000元,交由山东民政局转交给农妇。

帮助他人之余,方斌感到内心的充实。自此以后,他便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可如果吆喝,似乎也无法为这些人在短时间内筹到救命钱。想到自己的书法特长,方斌突然意识到,自己可以依托书法艺术这个载体,连通弱势群体和心存善念之人。

05

黄斌 摄

最能代表文学修养的当属古体诗词和楹联,方斌的诗词和楹联格律严谨,在内容上,重视意境的营造,运意象于虚圆之中,追求“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其诗雍雍和雅,看似华藻奔放,实则雅洁严谨,如《游无锡太湖》:“淼淼烟波一鉴空,渔舟数叶半朦胧。分明已见西施去,犹恋江南暮色浓”,深受著名诗人林从龙的赞赏,并收入《当代绝句三百首》。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持“论人才学,先文后墨”的论调,十分重视一位艺术家的古典文学修为,方斌精通古典文学,并延续到他的书法创作,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深情高古,自成一家之言。

方斌先生擅长章草,魏碑,行书和草书等多种书体,他重视临帖,认为学书者必须穷年临摹古帖,追溯到周秦汉晋,才是正道。

他孜孜不倦地临摹古代碑帖,追求线质之厚拙,气韵之生动,不求形似而求神合,于规矱之外自出机杼,真可谓善学,他临摹的碑帖也不局限于一碑一体,其书于厚拙之中存古静之气,中山大学陈永正教授称其书法“臻天人合一之境,盖学佛有得所致”,实不为过,方斌的书法追本溯源而自成一格,这得益于他的深厚学养和独特的眼光,最重要的是得益于学佛之后平静的心态。王羲之云:“凡书贵乎沉静”,先生学佛之后更加深明“沉静”的深意,因此,他说:“余以北碑章草二体入行,旨在强其筋骨,使之字字肃立,气骨轩昂,无媚俗之病,则静在其中而精神显矣”。

方斌虽然没有设帐授徒,但拜师学字者不在少数,他选择弟子的标准是“道德为先,文艺次之,笔墨最末”,先生认为“非文不足以养艺,非德不足以留馨。是以先贤艺德具兼,诚非偶然耳。”先生教弟子学书,因材施教,教其“一门深入”,多以《好大王》和《灵庙碑》作为入门基础教程,并亲自示范字的用笔和结构,他多次教导学生:“练字无坦途,只在有恒临帖”,他要求学生学一种书体就要将这种书体的基本特点掌握好,反复对照完善,求笔正形似是基础,求神活气足才是目的,他经常教导学生,学习书法如果不走正路,不重功夫,投机取巧,只是自欺欺人而已。他重古质而轻浮妍,最看不起那些“浮光掠影,以乖巧陋习,媚滑时麾小技为能”的流行样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人生该做减法,拨开迷茫,既得真我。作品拍卖的钱和大部分作品都捐献做慈善了。”多年来,方斌大力筹办慈善作品展,通过捐作品、捐款为灾区重建贡献自己的力量。十几年来,他先后向慈善公益单位捐款约300万元。

在方斌看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看你能赚多少钱,而是看你对这个社会能做多少贡献。“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善是用不完的。”(黄斌 郑贱德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