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河南 > 正文

河南嵩县何村乡:夯实党建力量 助推脱贫攻坚

1  相关领导到何村乡扶贫车间调研

相关领导到何村乡扶贫车间调研

经济网讯 这是一个豫西乡村的振兴实践,或许也是当下中国筑牢基层组织、全面脱贫攻坚的生动缩影。

毗邻河南嵩县县城的何村乡,辖1个社区、16个行政村,172个村民组,7035户3.2万人,总面积94平方公里,属深山丘陵区,呈三川四岭分布,群众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2 党群服务中心

党群服务中心

如何夯实脱贫攻坚的党建力量?易地扶贫搬迁如何“搬得出、稳得住”?农村流动党员如何管理?

宏大的举国命题前,何村乡的探索在微观层面给出了些许答案。

基层组织建设的“棋眼”和“棋子”

下派“第一书记”驻村,这一做法在当下的中国并不鲜见,何村乡也不例外。

以村两委班子建设为例,今年换届选举以来,14名市派、县派第一书记积极投入村选举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在选举中担任选委会副主任、总监票等职务,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以过硬的作风参与换届选举工作,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信任,为换届选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建强班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扶贫技能培训

扶贫技能培训

在脱贫攻坚这场全局性的硬仗中,何村乡的“第一书记”同样冲锋在前。何村乡党委书记常国强介绍,从顶层设计上看,驻村第一书记们为所驻村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协助村级制定脱贫攻坚方案和规划,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从具体实践上看,第一书记们协助贫困户申报各类扶贫项目,帮助村里整理各项档案资料,上报各类电子文档,提高了村两委的工作效率,减少村级办公经费的开支,起到了为民服务的作用。

特别是在抓纪律作风转变上,多位受访对象表示:第一书记牢记组织重托和单位信任,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积极倡树文明乡风,参与乡村孝老节、道德模范评先等精神文明建设,自觉抵制“四风”,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驻村形象,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如果说第一书记是基层组织阵地这盘棋的“棋眼”,那么流动党员则是这盘棋上至关重要的“棋子”。

众所周知的是,农村党员是实现带领广大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力军,是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主力军,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党员外出务工,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增强党支部的领导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成为了一项颇具普遍性的难题。

对此,何村乡党委书记常国强有他的四条“法宝”: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账、明确专人联系党员、创新流动管理办法和提供保障服务。

4 凤翔易地搬迁社区

凤翔易地搬迁社区

在何村乡,流动党员实行定期登记和动态登记相结合,并做到六清,即流动原因清、流出时间清、所从事的行业清、暂住地址清、联系办法清、党费缴纳清,及时录入流动党员管理台账。

乡党委明确专人联系党员。“由于流动党员的工作大多未固定,定期参加组织活动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明确党支部副书记为党员担任联系员,加强日常联系和教育,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情况。”常国强说。

何村乡还通过党员微信群,详细了解流动党员的有关情况。常国强表示,“在党员群内分享主题党日的内容,并要求流动党员发表一份学习心得,使党员离乡不离土,体会党的温暖。”

此外,何村乡通过党员微信群为流动党员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咨询、维权服务以及就业等信息服务,维护党员的切身利益,切实增强其归属感。

脱贫缩影:“搬得出,稳得住”的凤翔社区

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小区道路干净整洁,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综合性文体广场配套到位,散步的群众其乐融融,这是在何村乡易地扶贫搬迁的凤翔社区看到的景象。

5 何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何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从村庄到社区,如何保证近千名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何村乡党委政府从优化社区服务入手。据何村乡党委书记常国强介绍,搬迁入住后,经过民主推选6名搬迁群众成立社区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用水用电安全常识讲解、水电维修、临时帮扶等便民服务;建立健全医疗服务制度,为每户居民签约3名服务医生,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乡党委成立社区党支部,强化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制定社区文明公约,规范社区居民文明行为准则,共同构建和谐文明新社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凤翔社区不只是硬件过硬,还实施了光伏扶贫、特色产业、扶贫车间、稳定就业、资产受益“五个一”专项工程,旨在发展带贫产业,确保群众致富。

何村乡把搬迁后闲置的耕地交由村委统一流转,通过分红增加收入;采取代种代养模式,自主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引导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对无劳动能力的群众利用低保、五保和光伏扶贫等政策性扶持全覆盖。同时,依托扶贫车间,引进洛阳赛思服饰有限公司,打造培训和就业基地,解决就业岗位110个(其中贫困户56人),260人被输送到郑州、广州、深圳等地服饰加工企业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凤翔社区的故事只是何村乡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的点滴缩影。截至2017年底,已搬迁群众240户,安置944人,入住率达98%以上。全乡脱贫403户、1721人。

取得这样的脱贫成果,“何村经验”是什么?在何村乡乡长马根芳看来有“三个必须”,首先必须痛下决心、较真碰硬。“对脱贫攻坚工作中仍然存在的问题,痛下决心,扎实整改,全面提升工作水平,确保全部整改到位。”

其次必须抓好问题整改落实。“坚持问题导向、逐一列出问题清单,指导制定整改措施、目标、期限,进行全面整改,在整改中促进。”马根芳说。

此外,必须突出脱贫成效。据马根芳介绍,何村乡严格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安全饮水和“四个不脱”、“五个慎重脱”的具体要求,通过改善贫困群众的住房条件、完善医疗、教育保障措施,完善产业发展带动措施,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发展产业,2017年以来,新发展柴胡等中药材7000亩,花椒辣椒等特色种植5000亩,食用菌300万袋。有稳定的增收渠道和增收项目,生活开支有保障,真正实现“真脱贫、脱真贫”的工作目标。(郭振华  张娟)


(网络编辑: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