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时评 > 正文

A股需要更加关注内需政策

钮文新

中国股市投资者现在和未来必须高度关注中国经济内需逐步扩张的过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机会。

实际上,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已经让中国经历过一次“外需瞬间归零”的考验,而现在的中国外需条件至少不会比那时更差、更惨烈。当时,由于之前以紧缩货币政策“抑制外需过旺带动的中国经济过热”,已经让中国内需极其疲弱,所以金融危机瞬间使中国外需“归零”体现出中国内需的严重不足,这才有了“4万亿救市措施”,并把中国经济拉出泥潭。当然,长期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房地产紧缩政策,使得危机爆发之际,正值地方政府卖地收入频频告急之时,因此当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之后,地方政府严重缺乏配套资金,这才有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突然膨胀的问题。

稍微回顾一下过去,可能会更加清晰地看清中国经济的现在和未来。首先,尽管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切换的过程中,但经过长期整合,老动能重新焕发生机的时间点正在逐步逼近。比如,钢铁行业在总体产能压缩之后,价格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产出质量也出现了明显提高;煤炭行业也是如此。需要看清的是,这样的产能环境,更加有利于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这难道不是股票市场的希望所在吗?

同时,中国经济新动能也在不断释放。实际上,中国整体GDP增长6.8%,但高科技、新产业的增长率是GDP增速2到3倍,这难道不是股市投资的希望?更重要的是,中国补齐技术短板的迫切性正在大大提高,外部环境压力越大,中国内部的“补短爆发力”就会越强劲,这一点毋庸置疑,而这同样是中国股市重大的投资机会。

我们始终都在关注宏观经济和相关政策操作,尽管未来外部环境可能会更加复杂多变,但中国毕竟是一个内需大国,经济回旋余地在世界范围内也绝无仅有。所以,只要中国保持定力,着力内需,而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能够密切合作,能够“转变得更加有序、有效、有度”,更多关注于内需经济的培育,那中国经济的金融环境就会大大好转,而且远期无忧、至少没有大忧。

很多人把中国股市现状归因于外部因素,但笔者认为“这是内外因素多重叠加”的结果,而主要是内部因素。比如,长期容忍货币金融膨胀,挤压了资本金融;长期的金融短期化导致金融杠杆、企业杠杆居高不下;金融高成本,引发金融乱象此起彼伏;等等。现在,防范金融风险、稳定金融杠杆在操作过程中变成了“大力度金融去杠杆”,致使债务违约和股票质押贷款风险加剧等等。

所以,这里实际存在出牌顺序的问题。建议:第一,抑制债务规模进一步膨胀的同时,通过强监管堵住资金乱跑的渠道;第二,实施“中性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收短放长”,大幅减低存贷款期限错配、投融资期限错配,并借以舒缓金融机构杠杆压力;第三,激励股票市场投资信心,刺激股价上涨,并逐步、适度加大股权融资,减低实体经济总体债务率——杠杆风险;第四,实体经济杠杆风险减弱,金融杠杆风险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自然而然地得以化解;第五,股市上涨以及实体经济的活跃,会带来巨大的财富效应,并支持中国经济内需进一步扩展。

“简单的逻辑”构成的则是中国经济整体良性循环过程,这只是宏观经济政策?是,但同时也是股市政策。至于中国产业要什么不要什么?需要多大规模?这些经济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的问题,需要更多依赖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去“配合完成”,而不能依赖总量政策——金融、货币政策去完成。这是常识性的问题,一个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税收、环保成本不断上升而利润不断被蚕食的企业,必定属于高风险企业,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金融资源自然不愿流入,反之亦然。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事情,不需要货币政策执行者过多操心,市场更懂得资本投向。

2018年6月19日,中国股市又多了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下一步,不管外部环境——不可控因素如何变化,中国自己的金融政策能不能激励和护佑股市才是第一要素。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