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董事长于金镒:电能替代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最有效方案

“打赢蓝天保卫战,电能替代无疑是收效最明显的方案。”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金镒从事电力系统技术和经营管理30余年,今年首次参加全国两会,他提交的3个建议都和电力相关。

60

61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全国两会现场报道

责编:陈惟杉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1期)

“使用电能替代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还能保护生态环境、破解城市雾霾难题,这是双赢的事情。”

强化环境保护无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

“打赢蓝天保卫战,电能替代无疑是收效最明显的方案。”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金镒从事电力系统技术和经营管理30余年,今年首次参加全国两会,他提交的3个建议都和电力相关。

“使用电能替代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还能保护生态环境、破解城市雾霾难题,这是双赢的事情。”于金镒说。

电能替代为何受到重视?

大量散烧煤、燃油消费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散烧煤消费量约占煤炭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一,远高于欧盟、美国不到5%的水平。汽车、飞机、轮船等使用的燃油也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

所谓电能替代,就是通过“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来的是清洁电”,提升电力在能源终端的消费比例。于金镒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电能是清洁、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终端利用效率在90%以上,创造经济价值的效率为石油的3倍、煤炭的17倍。几乎所有一次能源都可以转化为电能,各种终端能源都可以用电能替代。因此,推进以电为中心的能源革命,加大电能替代力度、实施再电气化战略,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3年8月,国家电网公司印发电能替代实施方案,在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内全面启动电能替代工作。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提出2016—2020年,实现能源终端消费环节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消费总量约1.3亿吨标煤,促进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约27%。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

电能替代成效如何?于金镒说,2013—2017年累计完成“煤改电”“油改电”替代项目近10万个,累计替代电量3585亿千瓦时,“煤改电”占79%。

电能替代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

近年来,江西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江西省电能替代工作的指导意见》《江西省电能替代财政奖励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今年2月,于金镒到景德镇调研,走访了景德镇陶瓷、商业综合体、酒店等多个产业行业的电能替代项目。他感受到这些项目给企业客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特别是看到电力替代柴火、煤、气,点亮了千年窑火,让陶瓷产业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这非常了不起,可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

景德镇陶瓷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他,电窑炉烧制瓷器的成品率达到98%。使用电窑炉后,公司的成本同比下降近20%。

“这个经济效益很是可观。不仅是景德镇,从2016年到2017年,江西共实施电能替代项目3266个,相当于减少直燃煤24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5.8万吨,环保效益更加可观。”于金镒说。

为进一步推广电能替代,于金镒在提交的《关于实施以电能替代为核心的再电气化战略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中提出“实施再电气化战略”。他表示,从能源生产环节看,再电气化指大规模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特别是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新能源主要通过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从能源消费环节看,再电气化是指电能对煤炭、石油等终端化石能源的广泛替代,从而显著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归根到底,就是大力实施电能替代。

在此基础上,于金镒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把实施再电气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电能替代,全面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电气化水平。

二是建议国家支持实施电采暖,支持配套电网、储能、蓄能等基础设施建设,由地方政府承担电网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和费用,将配套电网、储蓄能等建设投资和合理运营成本纳入输配电成本。明确电采暖设备、工程、温度、环保等有关标准和要求,确保电采暖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加快完善电动汽车充换电市场机制,利用峰谷电价,引导电动汽车用户在低谷时段充电、高峰时段放电,参与电力系统调节,一方面促进消纳清洁能源,另一方面提高电力系统运营效率。

--------------------------------------------------------------------------------------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1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1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张芳超)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