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重庆两江新区“放管服”改革 政企联动模式撬动新生产力

企业注册资金较7年前增长41倍;将监管变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中国第三个、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在“放管服”改革中先行先试、试点示范。

p30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李永华 | 重庆报道

编辑:蒋莉莉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9期)

“填一张表就搞定了,这个新办的纳税人业务套餐确实要给个赞!”12月1日,在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税务大厅,刚办完税务登记的张先生说。

在两江新区管委会政务大厅,《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留意到,来自四川的刘先生只花了不到30分钟就拿到了崭新的营业执照。

这些都是重庆两江新区政府“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小小缩影。8月25日,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发布《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下称“两江放管服改革方案”)。

今年6月,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放管服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活跃市场主体,方便群众办事,提升行政效率,孕育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作为中国第三个、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在“放管服”改革中先行先试、试点示范。在规定动作外,还有不少自选动作,尤其是逐渐形成的政企联动模式,成为撬动当地经济的一根有力杠杆。

 

推进行政审批一体化,注册登记审批从20个工作日缩至两个工作日

“放管服改革就是对自己动刀子,两江新区是下了狠手的。”重庆市经济管理学会会长白渝平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首要的就是取消、下放审批权,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表示,两江新区正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大力推进行政审批一体化,率先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投资环境。

两江新区管委会政务中心主任邓科透露,两江新区正探索成立行政审批局,将全部审批事项优化整合,全面公布权力清单,清理和规范行政收费和中介服务,推行“一窗办理”,也就是在政务大厅搞定所有审批手续。

新模式大幅提升了行政效率。以新创办企业所需的审批改革为例,在两江新区,企业注册登记审批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至两个工作日。至于申办营业执照,刘先生只花了短短半小时。今后,创业者在网上就可以申办,拿到电子版营业执照。“以前跑断腿的事情,以后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了。”邓科说。

环评审批也是改革的重点之一。邓科介绍,两江新区的政策之一是用区域环评代替企业的单个环评。“最大规模做到了6平方公里。在这个区域内,像桥梁、隧道等不涉及污染的项目不需要单独环评就可以动工。以前,这些工程哪怕是细微的改动,也要重新做环评,而且程序比较繁琐。”邓科说。

改革以后,重庆悦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寄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一是整合、简化了项目前期的手续审批;二是取消建设工程的各类合同备案。“以前,工程项目竣工都是各部门单独验收,现在搞联合验收以后,企业迎接验收的任务就少多了。改革以后,确实让企业少跑路,项目跑得更快。”熊寄然说。

新模式也大幅减少了审批权所带来的寻租空间。根据两江放管服改革方案,两江新区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建立“不见面”审批目录清单。凡是可以通过网上申请的审批项目一律实现网上办理。

与此同时,两江新区也将大量的行政审批权下放。

观音桥是重庆最大的商圈。观音桥商圈党工委书记、商圈办主任李四川介绍,观音桥通过党群服务中心,整合工商、税务、规划建设等部门,开通“绿色审批”通道,为商家企业注册落地、开发建设、开业手续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

李四川介绍,在观音桥商圈,党群服务工作和商圈中心工作相结合,成立党员攻坚小组,限时啃掉项目推进中的“硬骨头”。针对地块招商的难点,经过党员骨干近一年的努力,与恒大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观音桥商圈约1400亩城市综合体,总投资额达1000亿元。

重庆市经济管理学会会长白渝平认为, 两江新区“放管服”改革持续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公开、透明、高效的整体投资创业环境正在普遍形成,两江新区正逐渐成为创业高地。

两江新区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两江新区市场主体仅有4285户,注册资金189.73亿元;7年后,截至今年6月30日,两江新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达到59370户,注册资金7867.58亿元(外资折合人民币),注册资金较7年前增长了近41倍。

监管和执法一体化,监管变革如何成为产业整合的新力量?

在重庆经济管理学会副会长冯景龙看来,放管服改革,并不是一放了之,而是要同时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管。

这一点在两江新区放管服改革方案中也得以凸显。类似于行政审批一体化,两江新区同步推进市场监管一体化,工商、质监、食药监等各类市场监管职责全部向市场监管局集中。

在各部门之间,“互联网+监管”则打通了曾经的信息孤岛。邓科介绍,两江新区正建设数据交换中心,国税、地税、社保、金融等信息都进入该中心,将极大提升监管效率。

两江新区国税局办公室副主任邹治理说,依靠互联网,确实有效解决了监管点多面广、人手紧缺、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以前国税局办公大厅人满为患,就像是春运,现在有了电子端,人数少多了。目前正准备推微信端,争取替代80%的线下业务。”

打通信息以后,监管执法也大变身。按新的方案,针对城市管理力量分散、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等顽疾,两江新区准备将市政、环卫、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的行政处罚权集中到一个部门,实现执法一体化。

除了监管机制的变革,监管思维的变化让冯景龙更感兴趣,那就是将监管变为服务,推动产业的优化整合。

两江金融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两江金融”)副总经理、两江城投公司总经理李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以前,重庆LED产业小、散、乱,缺乏行业标准,动用行政手段去规范市场又不太适合。“我们用金融+产业来整合与引导市场。”

2014年,作为两江新区直属的全资企业,两江金融牵头制定LED设计导则,向各LED企业定制产品,引导行业走向规范。接下来,两江金融整合各生产企业,后者让出一部分销售费用给两江金融,让其去开拓公共照明市场,拿下订单后再交给生产企业。

“单个企业去找市场,销售费用比较高。但按这个模式,生产企业不仅节省了销售费用,还拿到了订单;我们引导和规范行业,同时也扩大了市场。”李伟说,“这几年下来,这个模式比较成功,而且逐步向能源合同管理、智慧城市延伸,现在还拓展到了河南、陕西和内蒙古等地。”

两江金融并非个案。白渝平说,在重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深度融合,撬动效应正在放大,对产业的规范作用也逐步凸显。

公开信息显示,两江新区设立了总规模2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又先后与三峡电力联合设立了1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与中建投和德国惠通资本成立了中欧股权投资基金。2016年成立的中新(重庆)互联互通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约1000亿元。

冯景龙认为,“这些投资对产业发展都有引导作用。投了项目,不是说投了就算了,还要管理和规范,避免产业的重复投资与无序竞争,这其实也是监管。”

“政府的‘放管服’改革,给了我们经营企业的新启示”

两江新区管委会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不仅直接激活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能,还让不少企业发现了自身转型发展的机会。

“政府的放管服改革,也给了我们经营企业的新启示。”渝高集团董事长蒋荣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渝高集团成立于1992年,是两江新区管委会直属所属的国有控股企业,主要承担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北部新区和两江新区的开发建设任务。在过去的25年,像全国各地的国有城市建筑施工企业一样,渝高集团是一家比较单纯的城市建筑及工程代建管理企业。近几年,渝高集团一直在谋划转型,方向在哪里?

2016年6月,蒋荣超调任渝高集团董事长,也带来了两江新区服务型新思维。“除了修路、盖楼,作为一家国有控股企业,渝高集团应该强化全过程工程管理咨询服务功能、投资服务功能、产业服务功能、运营服务功能和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在做好这些服务的同时,渝高集团自身也能实现转型,实现共享、共生、共发展。”

2017年12月1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访渝高深蓝双创园。“在这里上班,有时候走进来感觉是回到了学校。” 毕业于四川美院的小李去年第一次来渝高深蓝双创园,就被这里独特的设计风格打动了,立马决定在这里创业,成立一家设计工作室。

渝高集团的计划是,以“房东+股东”模式打造渝高深蓝双创园,以环境促招商、以投资促双创,使其成为企业的全成长周期一体化服务园区。同时,渝高公司在参与产业园区的经营管理和运营中,深度服务入驻企业,从而搭建自身新的业务板块。

2017年5月26日上午,启迪科技园正式落户渝高深蓝双创园。重庆高新区管委会、渝高集团正式“联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共同运营10万平米科技园,充分发挥各自在科技创新、园区运营、实业资源、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优势,为园区建立良性运营的生态系统。此外,三方还计划联合投资共同成立创投基金,为园区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

蒋荣超介绍,在转型中,渝高集团渐渐意识到自身不仅仅是重庆这座西南中心城市的开发建设商,而且是产业服务商,“城市运营商”的角色定位正日渐清晰。

“这是我们新的定位。”蒋荣超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内彻底改变渝高集团的营收结构,将房产基建板块营收占比下降至50%以下,其他新兴板块成为渝高集团新的主营业务。“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实现这一计划没问题。”

服务型思维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在两江新区,服务型思维同样打开了其他国有控股企业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为当地发展新兴支柱产业提供动力,实现多方共赢。

机器人产业是两江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2014年9月,两江新区管委会牵头组建重庆两江机器人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下称“两江机器人”),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机器人领域的资金服务商。

两江机器人常务副总裁申辉昌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称,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它不是一家单纯追求利润的企业,而要更多地布局产业。“我们是国内首家以机器人和高端智能装备产业投融资为主业的融资租赁公司,用金融的方式服务产业链上下游。在客户端,我们整合订单需求,‘团购’机器人,这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也降低了现金流压力。对机器人制造企业来说,‘团购’带来的大订单当然也求之不得。”

两江机器人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公司累计完成工业机器人销售超过2200台,高端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销售1000台。

如今,通过融资租赁的全新模式,两江新区不但支持入驻新区的机器人企业扩大产能,改善了区域智能制造水平,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机器人产业链条的延伸。

截至11月底,包括发那科、德国KUKA、瑞典ABB、日本川崎、中国华数、哈工大等国内外机器人巨头布局两江新区,并带来了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企业。

重庆市委常委、副市长,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绿平表示,要强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便捷高效标准的政务服务平台,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和跟踪服务等重大举措,使两江新区成为全市行政能效最高、发展环境最优的先行区。

----------------------------------------------------------------------------------

《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9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9期封面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