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十九大代表蒋乙嘉:农村扶贫一定要有支柱型产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徐豪 | 北京报道

“2007年拱市村人均收入大概只有2300元,到去年年底,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3600元。”十九大代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拱市联村党委书记蒋乙嘉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语气里充满自豪。2007年,已经身为3家公司董事长的蒋乙嘉放下生意,回到拱市村。10年间,他自掏腰包2000余万元,带着乡亲们把拱市村从靠天吃饭、偏远落后的贫困村,变为四川百强名村。

蒋

蒋乙嘉  徐豪 摄

蒋乙嘉规划了“三个五年”,第一个5年,建好村里的基础设施;第二个5年,做好村里的产业布局;第三个5年,让村民都富裕起来。蒋乙嘉曾给村民这样描述他理想的拱市村,“让土地充满希望,让鲜花开满村庄,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羡慕的生活。”这句话立在村口的广告牌上,也印在蒋乙嘉的名片上。他谋划着拱市村的发展战略——农业产业、观光旅游、乡村文化。

修公路、建水利、抓产业……蒋乙嘉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的思路,通过村党支部+企业+专业合作的方式,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出口花卉水果种植合作社、绿色水产养殖合作社,实施村两委引导,金融支持,最终让村民都富起来。

“拱市村现在几乎全部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全村400多户人,有130多辆小车。”蒋乙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因为拱市村发展得好,周边的村庄也自愿加入,2015年,在蓬溪县委支持下,拱市村与周边5个相邻村携手建立拱市联村党委,如今已经有8个村成员。

“农村扶贫一定要发展起来自己的支柱产业。”在带领乡亲们脱贫的路上,蒋乙嘉总结出这样的经验,“有了支柱产业,才能自己‘造血’,最终摆脱贫困”。

蒋乙嘉说,拱市村之所以能脱贫致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支柱产业——千叶佛莲的种植。从2007年回村,蒋乙嘉就开始带领乡亲们利用撂荒浅丘土地,在拱市村大面积种植千叶佛莲。“千叶佛莲的观赏性强,花期长,而且可采蜜,可做茶,可药用,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蒋乙嘉介绍,拱市联村目前共种植了佛莲5000多亩,今年9月举办了首届佛莲文化艺术节,也在今年,一款福莲酒也在拱市村推出。

除了种佛莲,村里还种有核桃、桃子、柚子、枇杷等经果林,以及三七等中药材。目前,拱市联村组建了一家现代农业公司,公司的股权分配为“四四二”,公司占40%,村民土地入股占40%,村里集体经济占20%。“在收成季节,我们雇用卡车将水果运输出去,在一些城市也建立了物流站。”蒋乙嘉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

蒋乙嘉自费请来了农技专家,经过实地论证后制定了拱市联村的特色种养殖业发展规划:山上坡地种植经济林木,山下稻田种藕养鱼,逐渐形成高、中、低端结构合理的绿色生态种养殖产业链。

“当选十九大代表,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责任。我回去一定向乡亲们传达好十九大精神,忠实履行好代表职责。”蒋乙嘉说。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