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去杠杆不能以牺牲资本市场为代价

我们建议央行应该转变操作手法,从中国经济大局出发,从实体经济需要出发去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而不是“就金融论金融”。

文|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钮文新

责编:赵泽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7期)

央行正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我的理解,这是为了对冲去杠杆可能导致的流动性收缩。同时我们发现,货币市场利率又开始不断上行。与之相对应的市场现象是:股票市场大幅下跌,货币基金收益大涨。

这种想象说明:一方面监管去杠杆导致流动性缺口,拉高货币市场利率;另一方面央行对冲流动性收缩的力度不够,难以抑制货币市场利率上行,从而导致货币投机、金融空转扩张。

数据显示,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已经从1月份的34.8万亿元降低到3月份的33.7万亿元,降低了1.1万亿元,降幅达3%。如果缩表,意味着央行减少基础货币投放,而今年M2依然要维系12%的增长——政府工作报告定的目标,就只能让货币乘数继续上升,可这是加杠杆呀!

银监会要金融去杠杆,而央行的做法却会导致加杠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中国货币政策长期被“锁长放短”绑架的结果。当年为对冲外汇占款的不断增加,央行大幅、连续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在,外汇占款减少,央行该反向操作了,应当“降准”予以对冲。

但央行没有这样做,而是以MLF(中期借贷便利)的投放对冲外汇占款减少。这又陷入“锁长放短”的怪圈。央行拒绝“降准”并以MLF取而代之,将导致其资产负债表的快速扩张,同时导致基础货币发行失去稳定的基础。只要央行减少短期流动性的投放,将会立即产生“缩表效应”,这是一种有利于“缩”而不利于“扩”的资产负债格局,使得“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极难获得正确的实施。

可以这样说,中国的货币超发,不是别的原因,而是现行法定存准率过高所致。所以,为中国经济长远着想,央行该以“降准”取代MLF。

这样做是“锁短放长”,是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这么做,一是可以让商业金融机构不至于越来越多地依赖短期资金,降低资产与负债的错配,有利于它们做出长期资产的安排,这本身就是去杠杆;二是可以激励资本市场,扩大股权融资,这更是金融去杠杆、企业去杠杆的根本之道;三是可以有效压低货币市场利率,压缩货币投机的生存空间,让更多的金融资源回归资本属性。

个人认为,如果央行不能意识到货币“锁长放短”带来危害,仅凭监管手段去杠杆,势必以牺牲资本市场为代价,其结果不仅是股市垮了,而且中国实体经济乃至整体经济都有被摧毁的可能。

所以,我们建议央行应该转变操作手法,从中国经济大局出发,从实体经济需要出发去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而不是“就金融论金融”。金融业是个吃利差的行业,无所谓货币期限的长短,只要投出去,连本带息收回来,钱就赚到手了,但过于短期的资金对实体经济有什么意义吗?

————————————————————————————————————————

2017年第1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7年第1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