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河南 > 正文

豫西大山深处的“金牌调解”刘玉生

IMG_6582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只有默默无闻的一路奔波;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只有孜孜不倦的不懈调解。多年的调解生涯,刘玉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保持中立、以公心、耐心、细心来指导调解工作;现场查看,细心调查,找准原因,坚持疏导,消除误解;区分不同个性的心理,制定相应的调解策略;抓住主要矛盾,找准关键环节,努力促进调解。“只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世上没有攻不破的堡垒。”这是刘玉生做调解工作多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

将心比心的“金牌调解”

在距离河南省灵宝城区30公里的朱阳镇,一提到镇里的刘玉生,很多人都会说:“我们都叫他‘金牌调解',他搞调解工作确实有一套。”刘玉生现年50岁,是土生土长的朱阳镇人,2011年到村里工作,主抓村里的民调、信访、企业、治保方面的工作。2016年,被朱阳镇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在调解路上已经走过了6余年。在这6年时间里,他在化解积怨矛盾方面创下了惊人的纪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0余起,化解率100%,成功率98%以上,是名符其实的调解高手。

基层人民调解并不是容易,一些纠纷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一些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过激行为。刘玉生6年的调解之路,也或多或少有着刀光剑影。刘玉生说:“记得一次调解纠纷,来来回回跑了30多次矛盾才得以化解。老百姓过日子,难免磕磕碰碰,虽说很少有天塌下来的‘大事儿’,但很多时候,当事人就是憋着一口气。理通了、气顺了,纠纷自然就解决了。”

村民刘纪让和杨发印因土地纠纷矛盾长达20余年。刘玉生经过3个多月的调查取证,走了很多的路,顶着很大的压力,终于解决了双方的矛盾。

2003年,村民杨群锁和邻居因为宅基地问题闹的不可开交,双方盖房子都盖不起来,经查,两家的宅基地分别为18米和16米,双方在丈量时候有重合部分,双方均不愿意退让,导致矛盾升级,多年没有解决,两家就一直僵持着。刘玉生亲自到现场勘察,来来回回跑了30多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的劝说,终于双方同意各让80公分来协议此事,十多年的矛盾终于化解。

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爱心

村民王文波今年三十一岁,他在九年前患了严重的皮肤病。为了给他治病耗尽了所有家产。他父亲五年前去世,妻子在一年前也离开了家,王文波靠老母亲来照顾。卖掉宅院后,祖孙三代挤在一间不到四十平方的房子里。王文波的女儿王晗蕊,今年五岁,还在上幼儿园,放学回来后给她爸爸端水倒尿,减轻奶奶的负担。王文波的母亲说,为了给孩子治病,已经花了三十多万元。现在祖孙三代靠低保维持生计。刘玉生得知此事非常痛心,专程看望他们并送上了慰问金。

2011年,村里扶贫搬迁工程“祥和嘉苑”迟迟没有进展,因该工程占用的土地属于朱阳村3组,村民感觉补偿款少,双方僵持了1年多。刘玉生用5天时间成功解决了纠纷,既维护了群众利益也保证了施工正常进展。调解纠纷、化干戈为玉帛是调解员刘玉生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是由许许多多琐碎的家常小纠纷组成。刘玉生便是充当一个能断“家务事”的“清官”,一个小纠纷的“和事佬”。

灵宝市司法局朱阳镇司法所一位负责人称:由于刘玉生做事公道,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处理事情双方都非常满意,在当地树立了较高的威信。在他的协调下一些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及时的消除了一些社会隐患,对当地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大作用。现在他已经被评为朱阳镇司法所专职调解员。

名气大了,上门的人就多了,人多了,纠纷的类型也多了。刘玉生用真情、智慧、公平演绎着调解工作的神圣与温暖,用自己的汗水和真诚赢得了百姓的信服。(王勇 曹青波 卢盼盼)(摄影:宋帅辉)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张芳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