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应该对贫困地区减税免税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崔晓萌) 9月27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扶贫论坛在定西市举行。下午,与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企业家就“精准扶贫的理论创新与成果转化”展开了一场高端对话,建言献策。

袁钢明

袁钢明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表示,贫困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今天我特别想来开这个会,想听听在座的贫困地区的人,听他说说到底贫困是什么造成的。因为我这么研究,很多人认为贫困地区的人太消极,太惰性,太懒,经济发展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这种说法我是反对的,特别是中国的贫困主要是社会客观的环境造成的。比如说生态地理自然条件特别的差,我们天上的雨水很少,我们需要用人工降雨来解决,所以它是外部的问题,不是主要的问题。贫困地区的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乐观的精神,坚韧的精神超过其他地区,他所面对的困难要比良好发达地区的要多得多,现在贫困地区干什么事情都是投入多,产出少,这是自然环境造成的,所以我们现在对贫困地区,我一直认为,中国的贫困地区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影响更大,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在改变客观环境,这个客观环境还包括我们看到的政策问题,不是贫困地区的人的问题,是政策问题,我们要改变、改善政策。

政策,我们的扶贫政策是真正用力,用心的一个要点所在。我们的政策存在一定缺陷,没有到位。对于贫困地区在政策上面的不合理现象,应该赶快纠正,对贫困地区的减税免税才是正当的。国家任何地区的贫困县,财政收入不足以支付基本的支出的时候应该减免税收,不仅解决当地人民不合理的负担,还可以吸引更多真正的愿意来的投资家、企业家。如果减免税收的话,肯定有更多有效益的有利润的企业家到这里来投资。比如农产品加工,比如纺织业的服装加工,比如说劳动力非常便宜,能吃苦耐劳,他们一定会来的,甚至还有高精尖的电子产品的流水线的作业,他们的投资都会到这里来。为什么不减免税收,吸引更多的投资来呢?所以我认为公共政策没有做到。

政策没有到位,是一些项目投资安排上没有达到,比如应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不是达到了像别的基础设施建设那样集中全力使用最大的力度,最多的手段,最有效率的做法来做?所以我们贫困地区的公共政策要做的地方还有很多。即使说今天早上讨论的异地搬迁的问题,我认为也没有到位,咱们国家给了人均6万的搬迁费,这6万够吗?难道就地搬迁吗?真正的搬迁是向城市搬迁。

最后一点,在政策上,当然还要注意我们的扶贫效率,产业开发,市场性开发,因为扶贫并不是完全是政策性的公共性的公益性的无盈利的,贫困地区也有很有利的盈利的机会,比如说它的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灵活机制的做法,所以说贫困地区也应该引进各种各样的市场性方法,比如说最近引起争议的关于证监会的IPO的扶贫方案,这个方案非常正确。扶贫地区优先进入IPO是破坏资本市场的做法,这种说法非常错误。证监会的做法指的是达到一致标准的情况下,让你优先排队。贫困地区达到上市公司的企业一定是精兵强将,贫困地区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的优胜劣汰的真正是短兵相接的刺刀见红的市场融资方法,也要采用市场性的投资基金,比如说扶贫基金,市场性的私募基金,市场性的各种PE或者说资本市场,让他们到贫困地区来大显身手,贫困地区也能更加好的搭上市场化,资本市场发展的快车,实现市场化的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