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经济 > 产经 > 正文

支修益:医药产业想创新升级必须有政策支持

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加快医药产业创新升级专家研讨会嘉宾发言

XYI_9655_副本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CLCU主席 支修益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为加快落实和积极推进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的战略部署,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于3月12日举办了“推进‘三医联动改革’加快医药产业创新升级”专家研讨会。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CLCU主席支修益出席研讨会并发言。

支修益: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医药产业创新升级,更重要的是产业创新的政策。

我针对这方面提几个建议。

第一,要想医药产业创新升级,必须有一个创新政策,没有政策支持,就没有创新环境。地方主管部门、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根本不到位,连和国家政策衔接都没有,根本没有任何对接,我希望通过两会特别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制订政策,修订政策,创造环境,才能激发真正的创新能力,如果企业没有动力,双十冒那么大的风险,不知道丁博士那三个博士怎么下那么大的决心,你们夫人同意不同意,他们三位夫人,领导企业的员工,企业倒闭,家庭不和谐,中国这么多事儿不都像丁博士,李博士、赵博士倾家荡产的多了,就他们的待遇,伤透了心,谁研发。如果想健康发展,支持创新企业,源源动力就靠党的政策和政策环境,再研发新的产品,当务之急就是产学研一体化,现在真正没有一体化,这方面要清醒的认识到。真正创新升级,“三医联动改革”是一个大课题。

第二,对于有成绩的创新产业应该扶持政策。比如贝达给我们国家争光。我们没有持续政策。推进一个产业,进这个省的医保,那个省的医保,医保也在压价格,最后利润不知道怎么样。一个亚洲的小分子靶向药怎么走向国际市场。

如果有了国家相关的支持,继续研发打向亚洲市场,这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当然石院长也讲了,429万的新发癌症,280万死亡率,每天有1.2万癌症患者诞生在中国的土地地,这么大的人群,不管你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癌症作为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已经大摇大摆走进我们的生活,其中发病死亡就是肺癌,一经确诊就是晚期,想挽救就没有用。我真希望能够加大原研公司的支持,给予政策,希望我们的媒体应该唱响主旋律,宣传他们的创业之艰难,宣传他们真正的成果得到国家的政策,宣传他们的药给人们带来福音,希望这方面做的更好。

目前中国针对慢性疾病的政策,作为医疗,癌症80%都是晚期,随着我们医疗方面的投入,希望更多的人是早期,不会因为癌症而死亡,这是我们的目标。如何在预防方面、早诊方面发挥作用,这是我们的目的。

人们一怀孕,牛奶、休息,都有保证了,人一进入生老病死,为什么非得临死前花那么多钱。国外做体检是进医保的,医保主动做,早发现疾病早买单,咱们都不买单,连体检都不买单。严重了才进医院。肿瘤宣传周就一个礼拜,癌症日就一天,就那一天一个礼拜,希望三个媒体系列谈,不要让老百姓向伪科学去寻医问药。

三医的部门面上达成共识,但是具体谈判寸步力争,几十年脱不开。这次按照新的癌症中心发布的数字,目前农村发病死亡超过城市,贝达可以在新农合入手,以前大公司罗氏什么的不可能和中国政府谈判的,我们就是iPhon6什么都没有,现在我们有了创新药,他们也弯腰了,给中国省了很多钱。

如何在三医方面改革,也希望媒体能和反派沟通一下,你们舆论监督,我们是民主监督,共同揭示问题的真相,提出可操作能够解决的问题,建言献策,也真正能使我们目前的医药产业能健康发展,那就真是不错了。

我们作为医委会,包括药物生物委员会,和政策研究室、媒体走一个调研体系,我们拿到一些数字,医院院长真实想法的时候,跟你们拿到一些数字对比的时候,就看到差距了。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