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正文

广东代表热议工匠精神:经济转型需要“精工细作”

文章导读: 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就“工匠精神”这一话题采访了多位广东代表团代表,从中国经济大省,亦是改革前沿阵地——广东省走出的这些企业家,对这四个字有着贴切而深刻的理解。

广东代表热议工匠精神:经济转型需要“精工细作”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邹锡兰 ● 实习生 黄雪丽) 今年,“工匠精神”出现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各界热议的词。“工匠精神”背后折射的恰恰是中国经济转型逻辑。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多位广东代表团代表,从中国经济大省,亦是改革前沿阵地——广东省走出的这些企业家,对这四个字有着贴切而深刻的理解。

工匠精神改变“中国制造”的品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然而在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效益中,企业乃至社会各界都很浮躁,粗制滥造的产品与服务比比皆是,“中国制造”也因此遭到海外甚至国内消费者的嫌弃。

董明珠

董明珠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董事长董明珠认为,从国人到日本购买马桶盖事件,值得让人思考,中国产品质量未必低,但如何取得消费者信任是关键,“过去一些企业家逐利而行,或者做代工,亦或者仿造别人的,没有创造性,而这是供给侧改革中要改变的。说到工匠精神,企业与其说有什么想法,更不如说是检讨,检讨自己过去的社会责任感。”

黄建平_副本

黄建平

海淘盛行的背后,是国内民众的对品质更高要求得不到满足。全国人大代表、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认为,这正是供给侧改革的切入点,“就是说要精工细作、精益求精,在品质上真正俘获消费者的心,所以工匠精神将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制造品质,改变粗制滥造的重要环节。”

刘绍喜_副本

刘绍喜

全国人大代表、宜华集团董事长刘绍喜认为,“工匠精神”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和企业家的必备素养。他认为工匠精神包涵的既是用心制造、锲而不舍的态度,也是开放探索的观念,还是诚信果敢、勇于承担的态度与责任。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优势的消失,那个只要敢跑,不顾一切往前冲就能成功的时代已经过去,此外,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面临的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也在变化。因此,如今的企业或个人想获得成功需要更深厚的内力。

刘伟_副本

刘伟

“改革开放到如今,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是高端的技术型的优秀企业。像佳都科技,现在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西门子、阿尔卡特、松下等,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需要核心技术和工匠精神。”全国人大代表、佳都集团董事长刘伟对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表示。他说,现在产品和技术应该是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产品。“工匠精神”正是中国目前或下一批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必备要素。

潘皓炫_副本

潘皓炫

全国人大代表、金羚集团董事长潘皓炫表示,在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它们的产品质量都非常好。工匠精神不光是一个手艺的传承,更关键的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发扬工匠精神,让产品精益求精,我们才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宁远喜_副本

宁远喜

“我们要让自己的产品走出去,让别人真正翘大拇指。中国的工匠精神也要走出去,要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改变国际社会对made in China的价廉质劣的传统看法。”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宁远喜说。

秉承工匠谨慎,先要培养技术工人

宁远喜认为,倡导工匠精神,理念一定要到位,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要配套。

张红伟_副本

张红伟

“希望从政府提出工匠精神后,白领和蓝领的差别观念能够淡化,而是追求做对社会有用的、有一技之长的,能够回报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全国人大代表、乳源东阳光总经理张红伟对记者表示。

梁凤仪_副本

梁凤仪

长期接触蓝领工人的全国人大代表、昭信集团董事长梁凤仪认为,工匠精神实现的前提,应该要培养技术工人。她建议,工人流向地——广东省有一个既定考核标准,鼓励那些有技术、文化素质偏低的技工一直往前走,让老技工带新技工,他们有了积极性才能够安心生产,而企业也会更愿意培养他们。

汪南东_副本

汪南东

没有工匠队伍,工匠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对于大型企业,斥资培训员工技能很容易,但是基数最大的中小微企业在就业培训中却没有足够的实力。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江粉磁材董事长汪南东建议国家拿出一定的财政预算,在地市级县级设立有规模的培训中心,对基层员工给予更多实际对帮助,从而升级人才队伍。

在制造业发达的德国,高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被视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但是,反观国内教育,追求“高大上”的高校教育比比皆是,职业教育方面却“江河日下”。实际上,在教育阶段培养“工匠精神”才是回归本质之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有代表认为这是政府乃至社会的意识转变。

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张红伟建议,我国应该从义务教育就开始注重劳动观培养,到高等教育进行分流,“以前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想往理论方向发展,而我认为百分之二三十做研究就足够了,剩下的百分之六七十应该是实用型人才,这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贾璇)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