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评论 > 正文

钮文新:政策不能“刮风”

文章导读: 我们的政策不能像刮风似的,一阵是“需求风”,一阵是“供给风”。

政策不能“刮风”

钮文新

制度创新、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等等这些所谓“供给侧”经济政策要不要,当然要。不仅要,而且必须加大力度。但是,这不是今天才提出的政策手段,而是中国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推动和实践的目标,而今天不过是给出了一个原来不长提的一个词儿:“供给侧”而已。所以,我们的政策不能像刮风似的,一阵是“需求风”,一阵是“供给风”。刮“需求风”忽视供给,而刮“供给风”忽视需求。更重要的是,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其实都没有跳出西方经济学的传统理论,并不具有独创性和针对中国经济的完整适应性,不过是“平行理论的不同角度”而已。

需求拉动我们见过,供给拉动我们同样见过。比如,当年日元大幅升值的过程中,日本大搞国际化而制定“雁型战略”,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直接通过投资进入欧美市场,把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东亚、东南亚。而本土大搞产业升级。比如,当年的汽车,2.0以下排量的转移到中国和东南亚,而本土制造3.0以上汽车;当年的照相机,把美能达700以下级别的转移到中国和东南亚,而本土制造美能达7000;还有钢铁业,把中低端产能转移出去,而本土只保留精品生产;等等等等,包括最大的失策:放弃小型个人电脑的生产研发,而专注于大型计算机的研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且,政府给予本土产业升级以大力度的政策扶植。

这些不都是供给政策吗?但结果如何?成功者聊聊无几。除了尼康、佳能照相机利用数字化转型的气口,并借重中国市场异军突起之外,其他制造业在国际上也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原因很简单,当商品走向高端之后,市场空间更加狭小,竞争更加激烈。比如高档照相机,由于其自动化程度远高于欧洲产品,所以特别适合富裕起来的中国市场,所以它成功了;但是,高档汽车它就比不过奔驰,因为中国富人、有能力买奔驰的人绝不会考虑日本同档次汽车。

这就是问题,也是日本制造业为什么失去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当针对最大宗需求的商品生产失去之后,日本制造业实际进入了空间更狭窄、竞争更激烈的市场。有限的需求,激烈的竞争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相反,中国因为接过了中低端消费品的生产,占据了最大的市场空间,尽管也存在激烈的竞争,但因为市场空间足够大,从而获得了30年高速增长的机会。

现在我们也要学习日本吗?放弃中低端消费品生产,而走向高端?我认为,不行。因为,中国经济体量更大,推动增长所需要的动力更大。空间狭小、竞争更加激烈的高端市场能够适合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吗?所以,我们必须清醒。绝不能让错误的政策,引导中国误入经济歧途。应当看到,我们鼓励电商发展的政策就存在严重问题,它已经导致中低端消费品生产“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已经导致大量政府税收流失,已经导致更大规模的资源浪费,已经导致大量中产阶级家庭的消失,已经导致先进产能的越发过剩。正在向着“产业升级”的反方向疾行。

我们的管理者必须注意:在畸形的经济过程得不到治理的前提下,采取简单的“供给侧”政策,不仅会事倍功半,很可能还会导致更坏的经济结果。我认为,我们的宏观经济学家十分缺乏对产业、企业发展的基本常识。就像当年看到过去依赖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出现了不可持续的问题,然后就去主张消费拉动。但殊不知,经济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而不是那个单项的突起可以独立支撑的。短期或许尚可,长此以往贻害无穷。

现在,我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大肆喊叫“供给侧”,而诱发“需求侧”出错。说白了,就是“把改革(供给侧)当成‘万金油’,而引导决策者忽视货币政策的正确选择,拒绝适度放松货币(需求侧)的努力”。那会是什么结果?毫无疑问,供给政策真正见到实效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需求政策这样的短期政策错误,它会一两年就搞垮一个国家。

所以我们说,我们需要“供给侧”加力,但经济发展永远是系统工程,大系统套着小系统,而不可以独立依赖某个子系统的力量。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供给侧”和“需求侧”都是经济的子系统,都需要平等看待,更需要协调并行。同时,“供给侧”的问题远比“需求侧”问题来得复杂得多,而且基本属于市场自然、自发抉择的问题,政府难以、甚至根本无法驾驭。所以,“供给侧”控制问题值得研究,但是否可以依赖?必须谨慎。总之,政策不能“刮风”,更不能顾此失彼,以此代彼,而必须系统考量。

本文为作者授权经济网发布,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网络编辑:何颖曦)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