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外资巨头如何看“中国制造2025”?

文章导读: “中国制造2025”,不仅是现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新概念,也迅速成为沉闷已久的制造业引擎。近日工信部公布《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被外界视作是为“中国制造2025”十年规划出台预热。

外资巨头如何看“中国制造2025”?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劳佳迪) “中国制造2025”,不仅是现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新概念,也迅速成为沉闷已久的制造业引擎。近日工信部公布《关于开展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被外界视作是为“中国制造2025”十年规划出台预热。

有趣的是,就在国内的这个工业强国梦刚刚开始升温之际,已经引来了嗅觉敏感的外资瞩目。昨天,全球最大的自动化公司罗克韦尔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柯思齐对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表示,中国能用比其它国家更短的时间完成生产方式转型的过渡。

据悉,罗克韦尔前期与中国20余所大学合作,投资了68个联合实验室,目的就是提前为制造业转型布局。

全球工业新浪潮

记者了解到,“中国制造2025”诞生于制造业重返美国及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的大背景下。其中,美国实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建立“制造创新研究院”组成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德国则推出席卷全球的“工业4.0”计划,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被认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而数据显示,早在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就达到2.08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约20%,已与美国相当,但仍然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

“中国试图通过‘中国制造2025’来提升制造业的成熟度以提高行业的竞争力,这其实也是德国推行工业 4.0以及美国推行智能制造计划的终极目标,这些举措都已成为各国政府为促进制造业更加成熟、高效以及更具竞争力而进行的有力投资。”柯思齐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中国正在从初级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向可持续性更高的基于生产力的模式过渡。“我认为这很正常,事实上,这是所有经济体的必经之路,中国领导人也是希望通过这项举措将整个国家引领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上,从而摆脱过去初级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同时大力营造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制造环境,这些举措的方向都很正确。”

中国式突围

很显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而中国虽然被罗克韦尔这样的工业巨头看好,仍然不可否认地存在短板。

目前制造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突出等问题,与美、日、德等发达工业国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罗克韦尔自动化市场拓展副总裁John Nesi对记者坦言:“我们发现要让中国客户尽快采纳我们的理念并不总是我们期望的那样容易,比如在中国推广‘互联企业’,由于中国制造业尚未成熟,很多企业无法理解部署互联企业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在这里往往是从自动化层面上一点一点做努力, 逐步的展现一些优势,而不能以更理想的方式,从更高的层面协调各个领域进行部署获得最好的效果。 ”

柯思齐则认为,不仅仅是从生产工厂层面提升效率,还需要在整个经济层面提升效率,“中国现在有 127 家汽车制造商,但我不认为中国的经济可以支撑全部 127 家汽车制造商都盈利,因此市场需要进行一些自然整合,让经济达到更高效的层次。”

此外,他还特别提到,中国也将面临工人性质转变的问题。“我们发现在别的国家里,在其他成熟的制造业经济体中,当他们的生产发展成熟为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制造流程后,工人会被迫从体力型工人向知识型工人转变,因此工厂工人的工作性质也随之改变,中国也将如此。”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曦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