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深度解读】“大咖”详解习近平“中国经济动能论”

文章导读: 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增长率,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

【深度解读】“大咖”详解习近平“中国经济动能论”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记者 朱隽

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增长率,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现在增长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

对于习近平“中国经济动能论”,经济学家怎么看?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小厨带你去聆听高论。

新变化孕育新动能——

高速列车不能一直保持冲刺式速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余永定把中国经济比作一辆高速前进的列车。他说,“让它一直保持冲刺式的速度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应当给它一个调整、‘维修’的机会,这样才能跑得更稳、更远。”

余永定分析,从经济学意义上讲,GDP的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当潜在增长率下降成为不争的事实时,维持“永动机”式的长期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因此,经济增速从过去的两位数增长适当回调是不可避免的。

但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提高,结构更趋合理,资源、环境、能源的代价在降低,资本使用效率在提升。就结构而言,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这些因素孕育的新动能,都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更可持续的基础。

既看动力大小又看动力质量——

应更多关注经济增速背后的亮点

“聚集的动能更大,应当从这样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解释道,首先,从总量上来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美元的基数上,7.4%的增长速度并不慢。而且,从当今全球范围来看,7.4%的经济增速仍然是名列前茅的。

其次,从动力质量层面看,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投资以及传统要素推动,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进入新常态后,一系列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传统产业产能虽然过剩,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迅猛发展;劳动人口虽然在减少,但劳动力素质在持续提升;虽然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但低碳、环保、绿色经济发展正迎来新的机遇。

从这些新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切换,正从资本、劳动、资源向结构优化、改革红利和技术创新转变。这一变化虽然刚刚开始,但向好的趋势已经出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所释放的动能还会不断增强。

所以,不要只盯着增速,更应看到经济中高速增长背后的一系列亮点:经济结构在优化、质量在提升、效益在增强、民生在改善、资源环境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

聚集的动能需要改革释放——

“微刺激”加“强改革”有利健康发展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看来,中国如今的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6000亿元人民币的绝对量,这是过去两位数增长时代也不可比的。

去年以来,改革成为最引人关注的热词。应当说,改革对经济也是一种刺激,当前正在不断深化的全面改革,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没有放松银根和扩大赤字,没有实行“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保持定力,并强力推动改革,这种“微刺激”加“强改革”的经济调控方式,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也有利于下一步经济健康发展。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表示,现在7%的增长总量,是20年前增长的10%甚至20%的量都达不到的,因为现在经济体量的基数大了。尽管增长率看起来并不高,但是现在的1个点和过去的1个点所需要的资源和技术都远不在一个量级上。举例来说,如果过去经济总量是100元,增长10%就是10元,现在经济总量是1000元,增长7.4%就是74元,两者绝不是一个等级。当然,这个聚集的动能也可以理解为中国潜在的生产力,而这种潜力现在正通过深化改革逐步释放出来。

(人民网记者刘然对此文亦有贡献)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厨房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若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