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区域·城市】哈尔滨香坊区:与众不同的城市“试验田”

哈尔滨无疑是中国最有个性的城市之一。道里区的中央大街、70多幢“原版”俄式老建筑和远东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令冰城充满异国情调。

【区域·城市】哈尔滨香坊区:与众不同的城市“试验田”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崔晓林 马玉忠 | 哈尔滨报道

哈尔滨无疑是中国最有个性的城市之一。道里区的中央大街、70多幢“原版”俄式老建筑和远东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令冰城充满异国情调。

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哈尔滨的经济、文化逐渐呈现“西重东轻”格局,在城市北部的道里、南岗等城区,集中了哈尔滨商业、文化和旅游资源;而城市的西南,尤其城乡接合地带,发展相对滞后。2012年,作为哈尔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香坊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总规划面积超过212平方公里的“四镇一办”为主战场,采取产城融合模式,通过产业聚集、项目建设和城市开发,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打造出一块与众不同的城市“试验田”。

今年9月,记者在香坊区采访期间看到,如今的香坊区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对俄国际物流陆路枢纽中心、哈大齐工业走廊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等项目正在火热进行中。

香坊“思变”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的香坊和动力两个区合并,新香坊区土地面积343.5平方公里,人口110万,是以机电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区,区内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比较密集,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经济比较优势明显。但随着中国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低迷,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发展迟滞期,香坊区发展的脚步渐渐赶不上北部的道里和南岗。

香坊区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全区的343.5平方公里土地上,农村地区面积就达259.6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75.6%。大量的近郊远郊乡村和成片的老旧城区,成为哈尔滨城镇化进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2012年,香坊区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一年,哈尔滨市政府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香坊区,作为哈尔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将率先谋变。

“有很多人问我,当时是不是压力很大。说心里话,压力当然有,但更多的是动力。”9月28日,在香坊区政府大楼里,区长孙恒义向记者感慨,当时,尽管有了方向和思路,但面对的困难也同样巨大,“旧城改造不能搞‘造城运动’,不仅要让农民进城,更要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要解决拆迁补偿问题;要解决建设资金问题;要解决产业对接和项目落地……而且,作为‘试验田’,我们的‘试验’成果,是否可以作为经验推广,是否能够让家乡父老满意,这一切,就像一场大考在等着我们。现在看来,我们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孙恒义告诉记者,香坊区委、区政府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香坊发展的“产城融合”之路。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连接欧亚大陆桥

“产城融合”,顾名思义,是打破旧有城市格局,用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从而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并举。香坊区在“产城融合”的产业选择方面颇有讲究,其中之一,就是看似普通,却意义重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

“如果说四通八达的铁路犹如数不清的毛细血管,黑龙江就是最偏远的末端,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北大荒实在是太遥远了。”孙恒义向记者表示,作为黑龙江的省会城市,哈尔滨毫无疑问是通向远方的交通枢纽和要塞,而香坊,因其新香坊火车站正好位于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走廊的香坊工业新区内占有极佳的区位优势,建设“哈尔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产城融合最主要的抓手。

9月28日中午,记者一行来到建设中的哈尔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施工现场。远远望去,铁道线上彩旗飞舞,机器轰鸣。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刘忠波告诉记者,建设中的哈尔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铁道部在全国规划建设的18个集装箱中心站之一,是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总占地约13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7.78亿元,建设内容包括相关铁路设施和配套设施,集装箱中心由集装箱作业区、特货作业区及快运作业区组成。中心站计划于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

“哈铁集装箱中心站建成后,将形成年发送240万吨、到达280万吨的运输能力,具备接发5000吨整列双层集装箱专列的能力,可形成与全国17个中心站的铁路干线直达运输,在全国境内实现集装箱货运的铁路直达。”刘忠波向记者表示,中心站可以承担国际贸易和国内进出口的中转和集散,功能以大宗商品运输和中转为主,还具备内陆一类口岸的出关功能,出口的货物可在中心站一次性装运,实现与国内、国际港口间铁海联运。

据悉,集装箱中心站是欧亚大陆桥北线的起点,建成后其货运速度将较海运提高3倍,相对于从大连到欧洲海运的45天行程,从哈市通过中心站运输货物到德国仅需15天。中心站作为东北地区铁路网络核心节点,能够完善哈尔滨铁路输运网络,提升业务处理能力,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的运输枢纽,进而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形成物流洼地,引导国内、国际货源向哈尔滨集聚。

棚户区变身“新商圈”

香坊区“城市试验田”的另一个代表作,是用产城融合理念进行棚户区改造。

以往,中国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基本都是依托房地产市场,由政府整合土地资源,土地招拍挂,开发商建楼卖房,房地产业可以改变棚户区脏乱差旧的传统形象,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当然,也拉动了GDP。

但香坊区在对辖区内的黎明街道进行棚户区改造时,却采取了另一种做法,那就是首先对棚户区进行重新规划,然后与相匹配的产业进行对接,靠产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这一方面改变了棚户区面貌,一方面形成了新的产业格局,不仅让郊区农民有了就业保障,还形成了局部地区以产业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区长孙恒义向记者表示:“我们的着眼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所以我们靠产业而不是靠房地产。”

香坊区黎明街道双榆树村作为城中村,居民生活条件与城市居民差距较大,卫生状况较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2012年初,香坊区开始谋划对双榆树村的改造,经过数番论证研讨和前期准备工作,2012年11月25日,战役正式打响。

“我们选择与中国500强企业的中国供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其目的,就是打造哈尔滨南部新商圈。”孙恒义向记者表示,“新商圈”项目的核心目的,是将双榆树村打造成集文化教育、综合商贸、花卉市场、益智玩具、休闲娱乐、农民新居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区。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提高这一区域的综合品质,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并促进村民就业增收,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

香坊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办公室党委书记王洪杰告诉记者,作为该项目的一期工程,政府对双榆树村宅基地区域及原广播器材厂区域进行整体改造。在短短5个月时间里,项目组克服了时间短、任务重、冬季征收不利因素的影响,完成了704户、21.5万平方米的净地任务,创造了“双榆树速度”。后经区政府授权,又用了3个半月时间,完成了国有区域106户净地任务,续写了征收工作“双榆树速度”。作为香坊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在对香坊区黎明街道办事处双榆树村的远景发展、产业布局等进行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总投资110亿元,对以黎明大市场闻名的黎明街道办事处双榆树村实施整体改造,建设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合作供销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

王洪杰向记者表示,“同时,我们正在加紧建设红星城市综合区、朝阳城市综合区、邓家穆家城市综合区和幸福中心镇区,形成农机农贸、机电配套、现代宜居、文化教育、商贸物流、旅游度假、生态农业、畜牧养殖等产业集群,打造黎明新区,使黎明地区实现产城一体的新格局。”

农民像产业工人一样挣工资

城乡接合地带的改造有了开创性的成果,但远郊乡镇怎么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香坊区党政班子。“2012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习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要让农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仅令我们备受鼓舞,也一下打开了我们的思路。”区长孙恒义告诉记者,对于远郊乡镇的改造,他们首先想到的,依然是“产业”,靠产业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让农民像产业工人一样挣工资。

香坊区把远郊改造的战场选在了向阳镇。在香坊区的版图上,向阳镇是最为“偏僻”和落后的乡镇之一。向阳镇全镇人口约5万人,耕地约13000公顷,森林覆盖率60%,草原湿地150公顷,是典型的农业镇。对于这样的“纯农村”地区,香坊区也有自己的打算,那就是把向阳镇打造成集现代农业、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示范镇”。

这一次,香坊区的产业选择出乎人们的意料,其合作方的身份也显得有些“意外”——香坊区与东北农业大学联姻,在向阳镇创建农业产业“试验示范基地”。

9月29日,记者来到向阳镇东胜村。在一片丘陵地带上,规划中的“东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已破土动工。同行的向阳镇镇长曹鸿雁告诉记者,基地建成后,将成为集“科技试验、成果展示、教育培训、观光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特色鲜明、设施先进、机制创新、管理科学、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曹鸿雁表示,试验示范基地于今年3月动工,预计2015年下半年建成,“基地建好后,不仅会为当地农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让农民不用离开家园,依靠自己最拿手的农业生产技能就能像产业工人一样挣工资;而且,基地建成后,还将促进周边区域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进一步拉动香坊区、哈尔滨市及全省农业经济发展。”

在施工现场,一位东北农业大学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试验示范基地将满足东北农业大学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构建以大学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迫切需要。

在向阳镇的8个行政村,与农业有关的产业多点开花,精彩纷呈。向阳镇向阳村,依托丰富的地热水资源,已成功引进资金,打造中国最大的温泉旅游度假产业;其他村落也都因地制宜加快创新发展,花卉种植、生态旅游、特色餐饮、民俗文化、魅力乡村……香坊区作为哈尔滨城乡一体化先行区以来,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区长孙恒义向记者表示,他们将“产城融合”确定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模式,以产业项目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培育壮大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都市旅游、生态农业和新型工业等五大产业,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城镇化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让百姓享受改革的成果,提高百姓生活质量,改善百姓生活环境,让百姓有生活保障。同时,缩小城乡之间二元化差距。要知道,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我们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城镇化建设方式的创新,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现在看来,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任重道远,容不得半点懈怠。”

对话香坊区区长孙恒义: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哈尔滨市城乡一体化“先行区”,香坊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时有哪些考量?

孙恒义:香坊既是大城市又是大农村,是哈尔滨城乡一体化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如果香坊区的经验成功那就会对哈尔滨市起到带动示范作用。但城乡一体化是真正需要顶层设计支持的,需要政策的提出,否则很难推行下去。香坊区的土地资源很多,我们的做法是,只要政策不要资金, 把土地收益部分返回来用到村屯的土地一级开发整理,土地出让金只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屯的开发整理,这样反哺回来出现效益后才达到自求平衡。

《中国经济周刊》:“香坊模式”有哪些特点?

孙恒义:香坊区农村部分由“四镇一办”构成,每个镇都有自身的定位。并不是说村屯改造就是一味地把乡村改变成水泥、楼房、工业区的景象,而是依据地方特点和环境因地制宜。举个例子,幸福镇坐落在城区周边,它可以依托保税区、中铁集装箱、动漫产业园等,把物流和现代生产型服务业有效结合,老工业区的拆迁改造主要是把现有的工业区变为工业园,承接主城区搬迁的工业企业,进行三级改造。远郊的农村改造还是要使土地规模化,发展农业项目,打造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农业产业。香坊区将“产城融合”确定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模式,以产业项目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培育壮大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都市旅游、生态农业和新型工业等五大产业,以产兴城,以城促产。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失?

孙恒义:事实上,基层农民分为两种,一种是地市县周边的农民,另一种是远郊的农民,这两类“农民”的差别很大,两个概念要区分开。当国家重大基础建设征收土地时,远郊农民由于依靠土地吃饭,如果仅仅考虑征地补偿的话,其利益会受到很大侵害。因此,为了保障农民利益,我们实行现在征地必须要为农民缴纳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中国经济周刊》:城乡一体化应规避哪些风险?

孙恒义:防止城市摊大饼、防止村屯改造低标准,一定要从设计规划上先行,顶层设计很关键。不要盲目地去招商引资。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就香坊区而言,每个镇都有自己的特色。城乡一体化的标准很高,提倡公共服务均等化,把农村纳入到城市进行城市化管理。城乡一体化就是打造公共平台均等化,打造和城市一样的生活。从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角度来讲香坊在积极地探索。


(网络编辑:正正)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