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柏年康成董事长陈晓:用“微创新”做强民族保健品产业

业界普遍认为,在我国老龄化趋势加速的背景下,加上政策利好,健康消费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作为我国首个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在《意见》发布近一年来,保健食品产业正在成长为传统产业中的朝阳产业。

看好健康服务业8万亿盛宴

【产业·公司】柏年康成董事长陈晓:用“微创新”做强民族保健品产业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梅芳 |宁波报道

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届时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

一石激起千层浪,业界普遍认为,在我国老龄化趋势加速的背景下,加上政策利好,健康消费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作为我国首个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在《意见》发布近一年来,保健食品产业正在成长为传统产业中的朝阳产业。

中西医保健食品并不矛盾

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2013年老年人口总量超过2亿,2052年将达到4.87亿,占总人口的34%,市场上门类繁多的老年健康保健品不断地充斥着购买力市场。在刚刚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前景可观的“朝阳产业”正在悄无声息地发展壮大。

在我国,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中医药类的保健品门类繁多。关于中医滋补品类保健品和西方膳食补充剂保健品治疗效果的争论也在近年来日渐升温。

“中医滋补品类的保健食品和西方的膳食补充剂为主的保食健品并不矛盾。”柏年康成健康管理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晓对《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膳食补充剂补充的是人体每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尤其是随着人年纪大了以后,通过正常一日三餐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能力会逐渐降低。因此我们认为,两种不同类别的保健食品的配合使用是未来中国健康服务产业中保健品市场发展的关键。”

“银发经济”需要“微创新”

公开数据显示,在当前我国老龄人口中,高龄老年人口达到2300万,并且以每年100万人的速度递增。

老年群体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家庭小型化,独生子女家庭占主体,新一代老年人文化程度更高、经济实力更强、消费观念更新,对高品质的养老生活有更多期待。业界普遍认为,要使专门为老年人消费服务的“银发经济”真正转化为“朝阳产业”,必须进行产业创新。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建立系统服务与互动平台,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

“老年人更关心如何在经济实惠的前提下延年益寿,又能通过简便的渠道获取相关养生保健知识和产品。”陈晓说。在他看来,任何企业想可持续发展,都需要走创新这条道路。

“一般来讲,保健食品行业的营销方式多种多样,媒介推广、电话营销和实体门店都包含在内。但作为宁波的百强企业(纳税排名第19位),我们采取了制作一档相对比较优质的养生栏目+呼叫中心电话营销+实体店三位一体的营销方式。”陈晓介绍,通过自主摸索的创新方式,他们解决了两方面的发展问题:第一,让受众,广大的老年人通过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掌握能够使自身保持健康和养生的技能。第二,能够令消费者通过便捷的销售平台获取对症的、适合自己的产品。

柏年康成吸纳了时下流行的轻资产模式,将产品委托广东和四川的工厂进行加工,同时将原料种植分包给当地农户,帮助解决原料种植技术,帮助农民创收,解决农民就业。陈晓自豪地介绍:“如果一个农民家庭,两到三个人能够很好地把我们所需要的原材料种植好的话,每年一户大概有8万到10万的收入是有可能的。”

“我特别同意我的一位企业家朋友关于‘微创新’的论断。”陈晓对《中国经济周刊》直言,企业创新就是要从细微之处着手,通过聚焦战略,以持续的创新,最终改变市场格局,为客户、企业自身和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创造全新价值。

中国保健食品行业缺乏过硬自主品牌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保健食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意见》指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引入社会资本,着力扩大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消费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为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今后一段时期,保健食品市场和营养品的份额占到其经济总量的15%,中国只有2%。这样来看,中国人目前人均保健食品的消费能力还远未激发出来。“许多中国企业,都在借鉴和学习着美国。”陈晓说。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年产值5600亿元左右,2015年我国营养与保健食品产值预计将达到1万亿元,并形成10家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保健品的消费属性正逐步从可选消费品转为生活必需品,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发展潜能相当大。

陈晓认为,单纯从保健品质量本身来讲,近两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保健品的审批和监管越来越严格。然而,面对同类产品,许多消费者会选择国外品牌,他认为国外品牌相对来说产品质量放心,含量足。这背后的原因是,中国自身缺乏过硬的品牌,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认同感不强。

保健食品备案制即将出台

近日,备受市场关注的《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目前已结束征求意见,等待出台。该法规首次提出对于保健食品实行备案制,这也意味着未来保健食品的注册管理或将发生变化。

实际上,“保健食品要不要审批”一直在业界有着非常激烈的争论。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制已在我国实行多年,但因为审批时间长,颇受争议。不少业内人士呼吁允许备案管理,但被质疑会影响保健食品的安全性。对于政府监管部门来说,无论保健食品行业是否实行全面备案,都将面临监管能力的严峻考验。

“保健食品究竟是备案制,还是审批制,现在这个话题的争议很大,既要扶植健康产业良性发展又要加强监管打击不法企业。”陈晓说,据他了解目前已有500多家进口保健食品进入了中国市场,近半数消费者选择进口品牌。洋品牌压低价格采购中国保健品原材料,再将产品高价买给中国消费者,“这个循环是业界的耻辱。中国健康产业的创新必须从开创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开始。”


(网络编辑:若一)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