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正文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将以”四新“促上海经济转型发展

文章导读: 5月中旬,上海市经信委李耀新主任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强调,上海将以“四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来推动今后的上海经济转型发展。

经济网讯 (记者赵磊 上海报道)5月中旬,上海市经信委李耀新主任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强调,上海将以“四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来推动今后的上海经济转型发展。

李耀新认为,当前在互联网和新经济不断兴起的背景下,市场主体不断创新业态和模式,应用新技术实现新发展。上海要培育“四新”,必须坚持眼睛向外,目前很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发达国家,要引进借鉴;坚持眼睛向内,对接国家部委、依托区县、联合委办;坚持眼睛向下,关注基层企业创新团队;坚持眼睛向上,将“四新”放到整个上海产业创新转型发展的大局中考虑和推进。

在采访中,李耀新主任特别提及,上海将转变政府公共服务和行业管理方式。深入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公开、数据开放和共享应用,为“四新”企业发展创造开放的市场条件。探索推广负面清单管理,“原来政府管理方式以正面清单为主,现在探索应用负面清单管理的方式,为创新创业企业发展营造更大的市场空间,”他对记者说。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中国经济周刊》:十届上海市委五次全会提出,要在新和增上下功夫,着力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发展。您是如何理解“四新”的?

李耀新:我们提出的“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进行生产要素重组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关于“四新”我们回答三个问题,一个是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二是上海的基础条件和目标是什么,三是路径办法和抓手是什么,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发展。

近年来,上海坚持促进产业创新转型,坚持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四新”逐步萌芽,虽在某些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或尚未形成明晰的发展路径,但通过培育和引进,逐步形成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发展领域和颇具活力的“四新”企业,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推进“四新”发展,不能用原来的方法和思路硬套,要有新思路、新方法。工作有了思路,就要抓到抓手。何为抓手,比如,哑铃大家都能举起来,如果把同样重量的物质变成氦气球体积就会很大,大家都很难拿走,因为它没有抓手。我们做工作也是如此,最怕瞎子摸象,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整体、登高望远,然后再落地,找到切入点、突破口与抓手,寻求突破。

《中国经济周刊》:“四新”的主要内涵包括哪些?

李耀新:新产业主要指以新科学发现为基础,以新市场需求为依托,引发产业体系重大变革的产业。比如说,互联网产业就是给世界产业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和变革的新产业。新业态就是新的经济活动,指伴随信息等技术升级应用,从现有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活动。比如,在移动通信、卫星定位等技术发展之后,汽车服务带动出导航、车载信息、车联网等新增值服务;移动互联网领域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推出位置服务应用;社会经济领域海量数据挖掘分析形成大数据应用服务,互联网企业介入银行核心业务形成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不是简单的产品技术或实验室技术,而是指可实际推广、替代传统应用和形成市场力量的新技术。如3D打印、物联技术、云计算、储能技术、页岩气技术、机器人、M2M、高温超导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智能驾驶、可穿戴设备等。新模式则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打破原先垂直分布的产业链及价值链,实现重新高效组合。如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制造业平台化、平台经济、联盟经济等。

《中国经济周刊》:“四新”发展有哪些基本的特点和规律可循?

李耀新:“四新”有一些基本特点:一是四个“新”相互渗透,比如某些新领域本身就是新技术应用后形成的新模式或新业态,部分新模式新业态大规模发展后引起产业体系根本性变革产生新产业。二是“四新”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最新技术、模式等突破应用,其内容和形态也将不断变化。三是跨界融合特征显著,如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跨界、异业联盟发展迅速等。四是“四新”往往渗透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各个环节。五是更加依赖有利于创新的宽松氛围,需要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减少规制的基础环境。六是呈现轻资产化,以知识智力资产的开发和转化应用为核心,依赖核心人才团队建设。

《中国经济周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如何落实到“四新”发展中?

李耀新:在互联网和新经济情况下,市场主体不断创新业态和模式,应用新技术实现新发展。上海要培育“四新”,必须坚持眼睛向外,目前很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发达国家,要引进借鉴;坚持眼睛向内,对接国家部委、依托区县、联合委办;坚持眼睛向下,关注基层企业创新团队;坚持眼睛向上,将“四新”放到整个上海产业创新转型发展的大局中考虑和推进。

去年以来,我们把“四大(大调研、大讨论、大协作、大转变)”“四新”活动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并明确了领导班子联系基层单位的“一岗双责”工作制度,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这些好的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坚持,我们的工作也要顺势而为,进一步转变职能,调整不适应市场要求的管理方式;进一步转变思路,从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更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市经信委将充分发挥好产业经济主管部门和信息化综合部门的作用,加强与国家部委、市级其他部门和区县、园区的协作力度,共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要积极穿针引线,鼓励行业建立同业联盟、异业联盟、产业链联盟,推进政府、企业、金融、社会资本对接,努力壮大新经济发展。推动新经济和传统产业改造的对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平台的拓展和创新能力,提高对企业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在行业自律、第三方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经济结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局面。

《中国经济周刊》:下一步在上海如何推进“四新”发展,有哪些具体的对策措施?

李耀新:上海应深入把握“四新”发展特点和趋势,确立“四新”发展导向,合力营造有利于“四新”萌芽和发展的环境氛围,采取鼓励、保护、培育、引进、扶持等多种手段共同推进“四新”发展,推动形成符合市场导向的“四新”内生增长机制。

第一,拓宽培育促进“四新”发展的渠道。主要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积极培育“四新”,通过制造业能级提升催生“四新”,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对接“四新”。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四新”企业和团队,要懂企业和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交朋友。

第二,优化“四新”发展的市场化支撑体系。开展支持“四新”推广应用的重大专项,推进面向“四新”的投融资机制创新。要创新“四新+基地+基金”的载体建设模式,聚焦重点领域,细分产业链,吸引一批“四新”企业形成集聚优势。

第三,完善涵盖“四新”的企业服务及扶持体系。将“四新”企业纳入全市服务企业机制覆盖范围,探索将“四新”企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促进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转型;如将研发、应用等纳入项目支持条件,推动政府部门带头采购云计算等较成熟的“四新”产品及服务;推动营改增向支持“四新”方向完善。

第四,转变政府公共服务和行业管理方式。深入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公开、数据开放和共享应用,为“四新”企业发展创造开放的市场条件。探索推广负面清单管理,原来政府管理方式以正面清单为主,现在探索应用负面清单管理的方式,为创新创业企业发展营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林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