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社会法治 > 正文

以科学的真实化解百姓疑虑

----聚焦2013年食品安全热点解读

文章导读: 2014年1月9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京举办了“2013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集纳科学界共识,对国内及国际热点事件进解读。

经济网讯(记者 宋明霞)以科学的真实化解百姓疑虑,通过科技界与媒体的声音放大正能量,共同填补消费者与科学真相之间的信息真空。2014年1月9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京举办了“2013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集纳科学界共识,对国内及国际热点事件进解读。

2013年12个国内食品安全热点事件曾引发媒体与公众的关注、担忧与不满。这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从中国网、中国经济网等媒体申报的近30件热点事件中挑选出来的。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在报告中分析,2011-2013年36个食品安全事件的分布是突发的、散点的,涉及到影响食品安全的各个领域。其中四个重点领域受关注较多:一是以传统食品工业化为特征的中国方便食品产业占28%;二是对标准的争论与质疑,占17%;三是涉及原料污染与过程控制的事件占到11%;此外,乳制品行业始终受到高度关注,亦占11%。以婴幼儿奶粉为代表的中国食品依然缺乏消费者的足够信任,任何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负面报道总能引起消费者的极度恐慌,也是中国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浓缩。

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是2013年的主题词。从2011年到2013年,3年中所发生的36个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较真实地聚焦了社会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和焦虑。孟素荷认为,从3年中不同热点问题的分布中亦可清楚看到,舆情的关注点正逐渐深入到中国食品安全的本源。

通过对2011-2013年食品安全热点事件梳理显示,对食品安全热点事件从2011年聚焦于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到2012年关注标准与过程控制,而2013年的舆情则聚集于原料污染与恶意造假。孟素荷表示,从“非法添加”到“过程控制”,再到“原料安全”,2011-2013年食品安全热点事件重心的转移,不仅显示了各方逐渐形成的“由危机应对到风险预防”的认知过程;也显示了向产业链前端延伸的溯源轨迹;同时显示出舆情的关注点总体上与中国食品安全的着力点相衔接;并与2013年中央对“食品安全的关键在源头”的判断相吻合。

对于如何看待中国食品安全的总体形势,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表示,近年来,中国食品监管部门和经营者都对食品安全做出了很多努力,中国的食品安全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还应该看到,当前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越来越低,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陈君石认为,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当政府主导,科学家要多进行学术科学交流,媒体要多了解真实情况、正面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面对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重建消费者信心的重要措施。

会上专家还分析了国外食品安全事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突破国界,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广泛存在,不仅损害人类健康,更有损行业和国家的形象。由此,强化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不仅需要政府加强法制化监督管理,企业加强诚信意识,科技界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基础科学研究,更需要媒体传递科学的信息。正视食品安全带给人类的挑战,需要政府、产业、科技、媒体各方的共同努力。

附件:

2013年12个国内食品安全热点事件.doc

2013年12个国际食品安全热点事件.doc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林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