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生态 > 正文

强化环保硬约束避免发展后遗症

文章导读: 寻医问药,常会问有无副作用、是否会留下后遗症。今后,发展经济,也要多问问会不会留下后遗症,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了这一要求。

◆本报记者岳跃国

寻医问药,常会问有无副作用、是否会留下后遗症。今后,发展经济,也要多问问会不会留下后遗症,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了这一要求。

GDP增速是每年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大悬念,今年也不例外。在7%到7.5%之间,很多机构都给出了自己的预测。

针对是否会调低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会议并没有明确说明,但一些新的表述方式透露出了某些信号。会议提出,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也就是会议提出的“合理增长”的增速。那么,怎么才叫合理?按照中央的设计,合理区间的“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是防通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4年宏观政策继续定调为“稳中求进”,这已是中央连续第三年将来年的经济政策定调为“稳中求进”。强调“稳”,就要使经济增长速度处在合理区间;强调“进”,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但有别于往年,今年的会议提升了“改革创新”的位置,希望以此来促发展和调结构。这体现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思路,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脉相承。

改什么?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发展成效评价都是题中之义。这些层面的改革见不到成效,就很难挤掉经济增长的水分,很难消除增长的后遗症。

应该承认,经过长时间的高速增长,我们在享受巨大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正在饱尝后遗症之苦。而且,我们当下做出的一些决策,也存在加剧这种后遗症的隐患。

从过去的发展实践看,发展带来后遗症的原因和表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粗放式增长方式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二是盲目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地方债务等困境。

30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已经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大气、水、土壤污染形势严峻,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不断强化,已经到了必须有所作为的关键时刻。

同时,由于盲目投资,不仅粗钢、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就连一些新兴行业也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利用率只有七成左右,已经到了必须下决心调整的时刻。

这些后遗症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内部因素,也成为一些突出矛盾相继爆发的潜在因素。

如何避免这些后遗症?强化环保硬约束是关键性措施之一。正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那样,要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要严惩重罚。

应该说,在现在这个发展阶段,强化环保硬约束,其影响早已超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范畴,已扩展至对发展理念的重新审视、对发展方式的改革创新、对发展成效的科学评价。

转方式、调结构,是基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主动调整。继去年之后,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把调整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次年工作重点。

在这一过程中,提升环境准入门槛、强化环保硬约束大有可为,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发展后遗症的不二之选。

经济下行,对消除发展后遗症是利好还是利空?结构调整难度是加大了还是减小了?环境保护是容易加强还是放松?有人说经济下行为调整转型提供了难得的窗口期,有人则认为经济下行使得调整转型的空间被压缩。

后一种观点更多强调了长期高速发展巨大惯性带来的羁绊。乐观的一面是,中央层面包括创新政绩考核体系在内的战略安排,正在致力于从体制机制层面扫除这些羁绊,为产能扩张和GDP崇拜的降温创造了制度条件。

如果说前两年我们对GDP增速放缓还有些不适应、不习惯,那么今后我们可能要做好长期中速增长的心理准备;如果说前两年我们对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还能心存容忍,那么今后这种做法的可操作性正变得越来越窄。

对地方政府来说,有远见的做法应该是,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尽快治愈已经存在的发展后遗症,并尽最大努力避免可能出现的发展后遗症。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林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