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经济 > 汽车 > 正文

车企欲解车内空气质量难题 细化指标逐个突破

文章导读: 在车市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车企针对外形、动力系统和内饰系统推出的方案层出不穷,而车内空气质量却由于其不可视性长期以来成为了“被忽略的竞争力”。

在车市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车企针对外形、动力系统和内饰系统推出的方案层出不穷,而车内空气质量却由于其不可视性长期以来成为了“被忽略的竞争力”。《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自去年实施以来已有一年多之久,然而国内频繁发生的车内空气质量维权案例使这一标准唯落得个“有标无用”的口实。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尴尬局面即将终结,近日国家室内车内环境及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性标准有望于2015年出台,这意味着政府终于从真正意义上重视起车内空气质量。

车内空气污染来源复杂——取决于工艺和材料用量

车内空气质量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这一隐形杀手正在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美国国际技术评估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车内VOC浓度远高于车外,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可能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疾病,严重者可能因循环衰竭导致死亡。在令人吃惊之余我们不禁发问,车内空气质量缘何能产生如此大的威力?其污染来源究竟在哪里?为此,盖世汽车网记者采访了全球领先的汽车座椅、内饰供应商江森自控的中国区内饰业务产品规划高级经理李冉及材料与测试工程经理朱勇。

“通常来说,车内的挥发物主要来源于应用于车内零部件的胶水、注塑件、发泡、化学纤维材料、涂料等。”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污染来源,李冉这样告诉记者。其称,这些材料对人体的伤害取决于零件中所含有的有害性挥发物质,不过鉴于这些材料在每一款车型上的工艺和用量不同,很难简单定义哪一类材料对于人体的伤害最为严重。比如从工艺上来讲,有些车型的仪表板采取了喷漆的工艺,有些则不采取这类工艺,造成的车内空气污染自然不同,而从用量方面来讲,例如部分车型在胶水、发泡方面的用量较大,部分车型则相对较少,而且同一类材料的散发特性也不尽相同,因此无法笼统界定哪一类材料对人体伤害较为严重。

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的功课——细化指标 提升车内空气质量

李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车内有害化学挥发物的浓度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但并不会完全消失。随着消费者对于车内空气质量关注的显著提升,近年来国内主机厂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控制也日趋严格。之前,国家只是针对汽车内饰设定了整体空气质量指标,但是车内空气质量实际上来自于很多不同的零件,因此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主机厂将国家设定的总指标进行进一步分解,对每一部分的零部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有害挥发物质的指标,从而通过这种更为精确的方法来控制和改善车内空气质量。现阶段各主机厂由于策略不同,对于各类内饰产品提出的指标也有所出入,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控制车内有毒化学物质的挥发。而江森自控作为汽车内饰的领先供应商,针对车内空气质量提供的一种解决思路便是采用天然纤维的材料。

李冉告诉记者,江森自控近两年来一直致力于天然纤维材料在内饰与座椅上的应用,这类材料包括木纤维、亚麻纤维,棕榈纤维、椰子壳等,可以在汽车座椅、门板、甚至仪表盘中得到应用。天然纤维代替原来一些石油基材料后,可以有效减少这部分的有机物的挥发。与此同时,鉴于天然纤维材料的强度比较大,可以使汽车内饰零部件结构更为轻薄,进而进一步降低挥发性材料的总量。目前这类材料已经在部分欧系车型中得到应用。

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发展现状,李冉坦言,消费者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关注,使主机厂意识到了市场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需求,任何产品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的。因此尽管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性标准尚未出台,现阶段各大主机厂均已投入大量精力控制车内空气质量,这将带动下游供应商共同努力营造健康的车内空气质量。至于业内人士关心的成本,李冉表示车内零部件标准的提高与材料的成本的上升二者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些原有的具有挥发性的材料或者零部件可以找到更具经济性的替代解决方案,在提升车内空气质量的同时,甚至可以实现成本的节约。

(网络编辑:曦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