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资本 > 正文

利润增长300%真相 酒鬼套现之路

文章导读:  在传统白酒的淡季,一家曾被喻为白酒里的“黑马”的酒类企业却频频被人提起,它就是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酒鬼酒” )。   凭借高增长的业绩和股价表现,沉寂了5年的酒鬼酒被称是今年股市上的第一酒。   然而,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家限制三公消费、上半年是白酒传统销售的淡季等种种与酒鬼酒业绩猛增迹象相反的现实下,酒鬼酒闪亮的业绩遭到了质疑。   业绩造假、“卖的是酒,赚的是股票”,洋河之后,酒鬼似乎成为另外一家陷入幕后操纵嫌疑的酒业上市公司。   涉嫌业绩虚构

在传统白酒的淡季,一家曾被喻为白酒里的“黑马”的酒类企业却频频被人提起,它就是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酒鬼酒” )。

凭借高增长的业绩和股价表现,沉寂了5年的酒鬼酒被称是今年股市上的第一酒。

然而,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家限制三公消费、上半年是白酒传统销售的淡季等种种与酒鬼酒业绩猛增迹象相反的现实下,酒鬼酒闪亮的业绩遭到了质疑。

业绩造假、“卖的是酒,赚的是股票”,洋河之后,酒鬼似乎成为另外一家陷入幕后操纵嫌疑的酒业上市公司。

涉嫌业绩虚构

“酒都压在中间环节的经销商那里,下面根本卖不动,50元的股价都是个人炒上去的。”在长沙,一位接近酒鬼酒的人士向记者透露。

7月31日,酒鬼酒公布2012年半年度报告,成绩相当喜人:上半年9.29亿元的营业收入差点赶上其去年全年9.59亿元的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133.31%。2.61亿元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上涨了329.22%,涨幅之大较为少见。

与此同时,酒鬼酒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相当突出。2009年到2011年间,酒鬼酒每股还仅仅徘徊于十几元至二十几元之间。2012年3月5日,酒鬼酒首次突破30元,以31.45元/股收盘。仅三个月后,酒鬼酒再次大涨,6月4日达到40.45元/股,同月29日,其再次大跃进50元家族,达52.40元/股。从20元涨到50元,短短半年,其股价涨幅超过130%,8月21日,酒鬼酒仍以51.50元/股的强势挺立。

然而,与此表象相反的是,时代周报记者走访长沙及吉首各大烟酒行时并没有感受到酒鬼酒热卖的温度,反而相对冷淡。在记者走访的长沙25家烟酒行中,有5家没有销售酒鬼酒的产品,只有2家推荐购买酒鬼酒,剩余多数反应冷淡,“现在大热天的,谁还喝白酒啊?”一名店主表示。

“9亿多的业绩那都是虚构的,全市(吉首)就靠一个酒厂生存,就一家企业,能不好吗?我跟你说,明年业绩肯定是更好。”上述人士表示。

此前也曾有媒体援引多位业内人士报道,“酒鬼酒的业绩是做上去的,一方面靠机构买货,一方面靠向经销商压货。”还有消息称,部分经销商在2012年初就已得到酒鬼酒业绩和股价即将大涨的消息,因此内部人员和好多经销商都已买了股票,“酒鬼酒的部分经销商在这场局中股市上赚的钱支撑了他们大肆压货的压力。” 有网友发表博文称,湖南市场的经销公司4、5月只完成了一季度的30%,但到6月底由于湖南公司大力优惠让经销商提货,一个6月就完成了一季度的60%。

时代周报记者8月20日前往酒鬼酒的子公司—位于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200号华侨国际四楼的酒鬼酒供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供销公司” ),试图了解相关情况,被拒绝。

随后记者拨通酒鬼酒董秘张儒平的电话,当时自称身在北京出差的张儒平全部给予否认,称“假的,假的,没有这种说法”。随后他以“我没时间”为由突然挂断电话中断了采访。

酒鬼酒业绩股价齐飞一幕,在酒业资本市场上早有相似运作,2010年一度创下每股300元高价的洋河,去年第一个月便曾因投资机构撤离而下跌近30%,今年又深陷入勾兑传闻。其前车之鉴,酒鬼高管似乎充耳不闻。

“你说压货吗?那是内参酒。内参酒主要是供应本地政府机关,现在是湖南卖得最好的酒。”长沙一位经销商向时代周报记者证实。这名经销商透露,内参酒是酒鬼酒公司生产的高端酒,主要供给政务商务领域人士,销售方式靠团购为主。

对于酒鬼酒部分经销商一边卖酒、一边炒股的说法,吉首当地做白酒营销的行业人士王峰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也是经销商对酒鬼酒持有信心的表现。”

王峰对酒鬼酒疑似人为做局抬高业绩和股价的行为也同样抱不同看法,“我能让你们一起进货,把一盘股炒起来,这就是操盘手的能力。”

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酒鬼酒去年10月向天津凯石富利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凯石系)、上海洛瑞尔投资管理合伙企业(证大系)、天津盛熙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上海丹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鹏华基金5家机构和一个自然人张寿清等定向增发的新股股票将于今年11月份解禁,一旦几大机构将酒鬼酒的股票齐齐出仓,或者解禁前酒鬼酒的股价出现什么意外,那么大经销商手中的压货将面临大肆倾销引起的价格雪崩的风险,而进货价本已较大经销商高的中小经销商届时也同样要受到风险带来的重创。

经销商买断潜规则

白酒行业人士王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关于酒鬼酒业绩虚构、经销商压货等情况无法从正面证实,但省去中间环节,让经销商直接开发品牌,并给予经销商优惠和奖励,借经销商之力迅速提高业绩在白酒行业已非常普遍,此前洋河股价狂飙,也曾受到类似质疑。

酒鬼酒,现在显然是走着同样一条急速发展之路。

酒鬼酒现在的第一大股东中皇有限公司(简称“中皇” )2007年入主酒鬼酒,拯救了当时被当地官员因贪污受贿等行为而搞烂了的病入膏肓的国企,随后两年酒鬼酒便开始扭亏为盈,但那时的营业收入也只有不到4亿元。

直到2010年,中皇把持下的酒鬼酒开始出现大动作。2010年5月,中皇和以原酒鬼酒核心人物之一的徐可强总经理为首的坚持“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的营销团队产生决裂,强势性撇开原负责湖南根据地市场的酒鬼酒控股子公司—酒鬼酒供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供销公司” )“另起炉灶”,联手常德市繁荣实业有限公司、湖南恒和商务发展有限公司等几大经销商及自然人在长沙设立一个专门对付省内市场的酒鬼酒湖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湖南销售公司” ),让经销商获得更大的权益。

尽管如此,掌控权仍在中糖手中。因为在湖南销售公司,徐可强担任董事长,3名副董事长由来自中糖的范震和另外两名经销商担任,而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均具有中糖背景。2010年7月中旬,酒鬼酒进行中皇入主后的首次定增,募资4.43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大范围的销售体系建设。

2011年11月28日,酒鬼酒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国经销商答谢会为经销商送出320万元大奖,并兑现车辆奖励等,极大激励全国经销商。酒鬼酒公司副总经理、酒鬼酒供销公司总经理郝刚在谋划酒鬼酒2012年营销目标时提到,“经销商队伍是酒鬼酒最宝贵的财富。优质经销商要重奖,低于酒鬼酒发展速度的经销商必将淘汰。希望经销商调动更多的资源,倾注更多的精力经营酒鬼酒,获得丰厚的回报。”

此前曾有消息称,酒鬼酒在湖南省外的销售收入很大一部分回款是靠贴牌生产获得的,即酒鬼酒向其他公司卖酒,这些公司再贴自己牌子卖出。

王峰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白酒行业大经销商买断产品已很常见,包括五粮液等高档白酒也曾存在此种现象。据王峰介绍,所谓买断,即开发商跟厂家拿酒,酒瓶包装、设计以及产品理念、价格定位等则由开发商自身决定,由于其与传统的服装行业等制造业上的贴牌生产有点区别,王峰把它称之为“反贴牌意识”生产。

“开发产品是把双刃剑,好的方面,它可以一下子刺激经销商的积极性,给厂家提高业绩,扩大资源,负面作用就是品牌本身会受损,容易鱼龙混杂。”他同时表示,“什么东西都有利有弊,关键就是看厂家这个操盘手分寸把握如何。如果把握不好分寸,过度开发品牌,那将泛滥成灾。”

时代周报记者走访长沙和吉首期间了解到,酒鬼酒存在此种反贴牌生产的品牌有二三十种,包括酝酿酒鬼、万家红火等品牌。记者以代理名义与这两家经销商接触时获悉,根据含有“酒鬼元素”(包括酒质、字体大小等)的多少,市面上流通的反贴牌产品有“大酒鬼”和“小酒鬼”之分,比如上述两家品牌前者是大酒鬼,后者则是小酒鬼。

酝酿酒鬼一名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在跟酒鬼酒厂家拿货时会有一定的现金返还,并且完成销售任务后将有一定奖励。比如酒鬼酒公司产的内参酒的出厂价是1280元,返还现金300元,所以就出现了此前媒体报道的“在一些公开的销售渠道上内参酒只卖出900元左右”的怪现象。万家红火销售人员则告诉记者,“代理利润相当可观。”“酒鬼酒现在好有钱的,现在你要去开发一个品牌它都不给开发了。”

酒鬼套现之路

酒鬼酒始于1956年建设的吉首酒厂,1997年7月上市。上世纪90年代,在业内曾一度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酒鬼酒却惊世而起,产品价格一度高居行业第一,因此被喻为白酒行业的一匹“黑马”。

然而好景不长,在2002-2006年期间,酒鬼酒开始陷入低谷。2002年始,由于控股企业集团实施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本扩张战略,导致产业、资产、债务不断扩大,而企业机制、市场、队伍跟不上,最终走向国退民进、减持上市公司国有股份引入战略投资者的重组之路。2005年又出现了公司资金被大股东成功转移的丑闻,酒鬼酒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郝刚在酒鬼酒官网刊文透露,2002-2006年酒鬼酒5年累计亏损高达7.27亿元。因连续亏损,2004年、2007年公司股票曾两度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处理,成为“ST酒鬼”。然而,此时正是中国白酒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周期,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等名优企业高速发展,并涌现了郎酒、洋河等白酒新贵。

酒鬼酒显然错过了该黄金时期,随后的2006年底进行改制后由中皇接手,而中皇的背后是更具有背景的中糖。从此,瘫痪的老酒鬼被地方贪官吸干了血后又投入别人的怀抱。

华西证券白酒业分析师陈杰曾为酒鬼酒算过一笔账:2006年底,中糖收购酒鬼酒的成本包括2亿元左右的股权收购费,约2.7亿元的改制费,近1.7亿元的原股东占款补缺,加上预计的1.5亿元投入,总代价8亿元左右。

事实上,据媒体曾经报道,中糖也在通过酒鬼酒资产不断变现,2010年11月,中糖通过转让原酒鬼酒旗下的湖南利新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收回1.72亿元资金,此外还剥离了酒鬼酒旗下的茶叶、啤酒、陶瓷、药业公司,回收的资金超过1亿元,而中糖通过法律手段收回原酒鬼酒经销商的欠款近3000万元。徐可强曾向其他媒体透露,中糖在对酒鬼酒的投入资金中,大部分是通过无息贷款的方式进行的。因此,中糖尽管通过对酒鬼酒的资产剥离实现了部分投资收益,但要真正实现为投资换回现金,还需要酒鬼酒继续造血。

中皇入主后的第三年即2010年,酒鬼酒的营业收入达到5.6亿元。2011年是其爆发式增长的开始,当年全年营业收入首次有望突破10亿元大关,达9.6亿元。而此前有媒体引用分析师意见表示,在白酒业,一旦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品牌影响力、客户认可度、渠道控制力、市场推广力等都会形成涟漪效应,企业将会迎来三年左右的持续爆发增长。而酒鬼酒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再次逼近10亿元,全年目标是20亿元,这无疑又刺激了市场的神经。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2012年1月15日,在酒鬼酒2011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当地有关领导向酒鬼酒提出要求和希望:坚定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过16亿元、力争过20亿元以及“十二五”末销售收入力争突破50亿元的发展目标不动摇。提出希望的同时也少不了助之一臂之力,酒鬼酒官网报道,“2011年,当地主管部门为公司提供了700亩土地用于扩产,来年的酒鬼酒城即将建成拥有1600亩令人瞩目的生态酒工业园。”

另据消息称,在酒鬼酒业绩和股价爆发前,前文提及的天津凯石富利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凯石系)等五大明星机构已经“先知先觉”,早在2011年11月1日就通过定增进驻了酒鬼酒,解禁日为今年11月1日。按20.1元/股的定增成本计算,目前这5家资金的账面浮盈分别为1.44亿、1.30亿、1.08亿、1.08亿、7118万,合计5.61亿元。湖南的一位私募则透露过,“酒鬼酒的业绩和股价涨得这么厉害,其实是因为买了酒鬼酒股票的私募,同时又买了酒鬼酒的酒,这样业绩上去了,股价也上去了。对这些机构而言,并不吃亏,因为酒是耐用消费品,放越久越值钱,而且酒鬼酒增发很快就解禁了。”

中皇、中糖、大经销商、品牌开发商、机构等这些能够影响局势的角色占据着酒鬼酒的许多利害关系,让表面上看得见的数字显得异常复杂而神秘。关于这些利害关系,白酒行业人士王峰向时代周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以酒鬼酒的销售公司为例。对于中皇另设湖南销售公司的用意此前一直是媒体探讨的话题,因为酒鬼酒只有这家销售公司20.95%的股权,相对于原来100%控制的供销公司来说,酒鬼酒股东的利益是减少了的。在王峰看来,酒鬼酒在湖南设立一个销售公司从市场的理论上来讲只会增加一个销售环节,进而增加营业成本,而且销售公司为了保证利润空间,产品价格相对要比省外的高,但为什么中皇还要在原本负责湖南省内销售的酒鬼酒供销公司之外再设一个销售公司呢?王峰的解释是,“每个公司都有它的背景,中皇是酒鬼酒的第一大股东,其在收购酒鬼酒之后就要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单从市场方面考虑的话,销售公司的存在其实是事倍功半,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平衡各大股东及开发商等利害人关系的平台。”

在层层关系的笼罩之下,如果前述业绩人为做局的揠苗助长式增长属实,那么酒鬼酒到底是在完成复兴的使命,还是另有打算?在11月份的定增解禁日到来之前,酒鬼酒是继续复兴神话还是等着“浑水做空”?

职业投资人扬韬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要等等才能知道。酒鬼这个公司,历史上是有炒作经历的。”白酒行业人士王峰则表示,“中皇还没想到那一步,将来酒鬼酒会慢慢砍断一些开发商,最终回归自产自销。”报道过酒鬼酒此次疑似业绩虚构事件的媒体同行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们其实更多的是想尽快让业绩涨上去,尤其是通过定向增发进来的机构,今年11月份要解禁,他们想有很好的收益,要重振雄风。”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初来自国资委的消息称,有意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粮” )为主,在两到三年时间,整合包括中糖集团在内的几家公司,形成新的粮油流转体系。而酒鬼酒是这个整合平台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各方利益争夺的焦点。

酒鬼酒将何去何从?是一部传奇式的企业扩张复兴史,还是一部人为的闹剧式的资本掠夺剧?今年11月,一切将水落石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