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杂志文章 > 正文

学学欧洲的“新农村建设”

文章导读:   去欧洲的游客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许多欧洲城市的老城区都是石块路。这种石块路的修筑工程远比铺设水泥路面复杂得多,但欧洲人却乐此不疲。为什么?为了与城市的古老历史和人文风貌相匹配。

比起欧洲的“新农村建设”,我们差什么

谢方

去欧洲的游客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许多欧洲城市的老城区都是石块路。这种石块路的修筑工程远比铺设水泥路面复杂得多,但欧洲人却乐此不疲。为什么?为了与城市的古老历史和人文风貌相匹配。

去年10月,我去比利时布鲁日正好碰上当地在修筑一段石块路面。布鲁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录,整个城市都完好地保留了中世纪的风貌。因此,市镇部门在修筑旧城道路时当然十分用心。

路自古就有,一些路被不断地修缮继续使用,而另一些路被合并、扩展、废弃,后一种情况在欧洲城市较为少见,以致于你购买了欧洲GPS导航系统,五年之内基本不用更换软件,因为他们的路不常变化,说明欧洲人对于保存古老道路的热情非常高涨。

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其《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发展》一书的“城市的核心与邻里”章节中写道:“巴黎在1185年就用石头铺砌路面,佛罗伦萨于1235年修筑路面……在铺路工人的手中,铺砌路面成为一种伟大的艺术,他们反复把石头铺成割草的大镰刀扇型样子;而威尼斯圣马可广场路面的颜色和线条更增加了广场本身的宏伟。”

在欧洲,城市道路铺设石块路面是自中世纪就开始的城镇管理特点——它一般由社会团体来组织,具体由各家各户分片包干。在16世纪以前,道路铺面和照明是强迫性的,也就是说由私人房产主负责包干;打扫街道也是一直由私人管理的——可谓“各扫门前雪”。这个自治习惯在伦敦城一直保留到19世纪初。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曾写道:“任何时候都有一些官员负责监督私人盖的建筑物必须有助于城市的景观”。所以欣赏中世纪城镇的人不要以为中世纪的建筑艺术是自然长成的,实际上也是在城市发展中、在规划中有意识地保持协调发展的结果。

欧洲乡村的自然传统风貌得到很好保存

欧洲小城镇的居民住宅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们的房子不见得新(有的甚至很破),但房子周围的下水道、盥洗设备和房前屋后的道路却收拾的整齐、干净,与城市几乎没有差别。

老欧盟国家人口和总面积约为中国的1/3,与中国一样他们也具有内部地区经济差异和城乡贫富差别,但他们的城镇建设经验对中国目前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无裨益。

2005年中国就已经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方针,同年欧盟也把其10年农村建设经验向刚加入欧盟的10个国家推广,制定了它的“2007-2013年农村发展政策”。政策要求城市和乡镇在建设中保留自然传统的乡村风貌。走在欧洲各国的乡村,你会发现,居民住宅建筑风格、城镇标志性建筑、自然环境都依然保留中世纪的原貌;那些古老的民宅、教堂、水井、磨房……不管今天是否失去效用,都被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谁能想象在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中建设整齐划一的成排工业化住宅?!可是在中国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村,就把欧洲别墅原封不动地直接成排引入,实在是大煞风景。

这种低级错误并不是中国人先犯的,美国人也有唯“欧陆风格”是从的先例。上世纪90年代美国新城市规划的倡导者常常把欧洲农村(美国人祖先生活的地方)的现存生活模式移植到美国,作为他们城市规划的基本模式。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国内某些地方新农村建设模式做一下反思。

比起新房,中国农村更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

一位中国的城市规划学者在考察欧洲乡村后指出:“中国农村普遍缺乏的不是新房,而是完善的基础设施。”他说的甚为在理,的确,老欧盟国家的农村并没有多少高档的房屋,却拥有相当完善的社区性基础设施:

100%的农村实现了集中供水;

100%的农村建设了集中的雨水排放水系统,住户自备了家庭化粪池和污水处理系统,使用卫生厕所,粪便由市政当局集中处理;

100%的农村生活垃圾由市政当局集中收集和处理;所到之处没见到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水源地沿岸、泄洪道里、村庄内外的池塘里、村庄居民点的边缘地带。

100%的农村内部道路实现了沙石化,并且设置了路灯和交通安全标志;农村与外界联系的主要行车道路以沙混、沥青或水泥铺装,以沙混材料铺装为主,设置了交通安全设施;

100%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内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活分开,集中居住区周边的农业户仍然保留农业生产活动与居住一体的传统方式;

100%的农村核心居住区内没有家庭养殖户;家庭养殖户均在核心居住区外的农田或草场里;

100%的农村设置了标准消防栓。

同时,农村设置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均演变成为地方规划建设的法规,诸如“随意乱倒垃圾是犯罪,此类行为将记录在案”的告示。

在老欧盟农村看到的那些纯净的绿色,无不依赖于这些基础设施。

在中国,现在政府要将四万亿人民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农村地区能够从中得到多少?我走访过中国的一些农村,道路还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乡绅组织修筑的,早已破烂不堪,雨天几乎不能行走;由于下水道缺乏,生活污物直接排放到河里去,造成水源、空气环境污染。

而在欧洲行走,看到他们的农村即便是破旧房子,门前还摆着一盆花、一盆草;家中的厕所干干净净、不输于三星级宾馆,我不禁觉得,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简介:
  
  谢方,浙江杭州人。学者,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工作,已出版《美国企业家精神》、《回眸纽约》、《美国社区》、《美国风格》、《国外社会公民参与》等专著。近年定居德国波恩,多次行走德、法、意、英、瑞士、荷、比、卢、波、匈、捷、奥等国。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