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全球“博”未来
​共享中国大市场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 进博会现场报道

东方之约如期而至。

11月5日至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举办。

进博会,这一由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和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作为疫情后首次全面恢复线下举办的进博会,本届展会企业展展览面积创新高,参展的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均为历届之最。

据商务部统计,本届进博会共有289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展览面积约36.7万平方米,均超历届水平;全球十五大整车品牌、十大工业电气企业、十大医疗器械企业、三大矿业巨头、四大粮商、五大船运公司等悉数到场;超过400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集中展示,可谓一展汇全球。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世界开放报告》 传递开放新声音

11月5日,《世界开放报告2023》发布暨国际研讨会在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召开,发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开放报告》和世界开放指数。

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是进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世界开放报告》是虹桥论坛的旗舰报告。

《世界开放报告》在2021年成功首发,至今已历时三年。世界开放指数,是上述报告的核心创新成果、最大特色和亮点。该指数通过测度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经济开放、社会开放和文化开放,包括开放政策和开放绩效共计29项具体量化指标,对129个经济体2008年至2022年的开放度进行排名。

最新的世界开放指数显示,2022年世界开放指数为0.7542,同比下降0.4%,世界开放延续了2008年以来总体下降的走势,国家之间、领域之间、区域之间的开放态势分化加剧。

报告还显示,2008—2022年,尼泊尔、佛得角、冰岛、韩国、中国等经济体开放指数升幅最大。其中,中国扩大开放成效显著,开放指数从0.6789升至0.7517,提高了5.7%,排名从第47位跃升至第40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表示,2022年的世界开放状态,是收紧开放的力量同扩大开放的力量相互交织和缠斗的结果。“同2021年相比,2022年扩大世界开放的主力,是国际贸易扩张、国际游客与留学生增加、出入境政策开放力度加大和国际投资新协定的签订;而缩小开放的主力,则是非关税措施增加、跨境直接投资下降、国际科学交流减少和金融开放政策收紧。”张宇燕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表示,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消除贫困、提高人类福祉。开放有助于实现这一最终目标。一个社会、文化、经济相互交融、思维相互碰撞、人员相互往来的世界,比封闭的体系更为优越。

张宇燕也表示,世界开放的动力正在“破冰”。

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的世界开放指数比2008年低5.4%,延续了最近15年来总体下降的走势,但也蕴含着扩大开放的希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相关国际合作正在深化,以环境产品为代表的绿色贸易投资正在成为世界发展新赛道,有望在维护和提高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韧性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理事长顾学明在发布现场表示:“今年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三年疫情后首次全面恢复线下举办,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开放发展的重要一年。中国在开放发展中与世界经济相互影响、相互成就。中国与世界开放的良性互动,成为合意开放的范例。”

美国派出史上最大规模参展团

本届进博会,共有7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亮相国家展,参展国别覆盖五大洲,其中,11国首次参展、34国首次线下参展。

在进博会的大舞台,不仅仅有连续参展的“回头客”,也有越来越多的“头回客”,进博会“朋友圈”不断扩大,“进博效应”不断彰显。

洪都拉斯、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南非、越南5国担任主宾国,其中洪都拉斯也是首次在进博会设立国家展。

2023年3月,洪都拉斯与中国建交。在本届进博会上,《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有20余名洪都拉斯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专程前来参加进博会,他们带来具有本国特色的产品,包括咖啡、水果、谷物、红酒、海鲜等,期望能够在旅游、投资等领域与中国企业实现共赢。

“我们的咖啡受到中国消费者的欢迎,真是不虚此行!”洪都拉斯的企业参展商罗德里格斯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据他介绍,咖啡贸易是洪都拉斯的重要出口产业之一,“洪都拉斯的自然条件适宜种植咖啡豆,我们相信,我们的优质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目前已经和中国一些企业签订了合作意向。我们将扩大咖啡出口份额,计划把出口量提升至100个集装箱。”罗德里格斯说。

11月6日,面积达440多平方米的美国食品与农业馆开馆,这是美国首次在进博会设立国家级展馆。

在美国馆开馆仪式上,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表示,美国不会与中国经济脱钩,进博会是美国展示产品的重要机会。今年美国来进博会的企业和参展商在所有国家中是最多的,这表明了美国对中美贸易的重视以及稳定中美关系的承诺。

据统计,美国参展企业超200家,其中大量来自半导体、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美妆等领域。这也是进博会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美国参展团。

“潜力巨大、非常重要!”美国农业部代理副部长帮办哈夫迈斯特这样形容中国市场。

美国生物制药公司艾伯维中国总经理董莉君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表示,过去三年因为疫情,总部来访中国比较受限。“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总部花费大量时间来访问中国市场。我们统计了一下,最近4个月就接待了八十几位老外同事,最重磅的是,全球研发老大带着30位研发相关同事来到中国。中国是艾伯维非常关注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在全球布局中的比重日渐增加。”

美国驻华使馆在其进博会新闻稿中表示:根据美国商务部估计,美国对华出口直接支持了75万个美国就业岗位;超过1100家美国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还有更多公司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波音中国区市场总监唐睿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中国航空市场客运量已超出2019年同期的20%,让人感觉“一切都回来了”!中国市场超预期的成绩体现出中国市场的强大韧性,波音对中国市场前景的信心从未动摇。

2018年,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曾经以桥为比喻,从进博会联想到中国建设的“三座桥”:“通往世界之桥”“通往繁荣之桥”“通往未来之桥”。诚如拉加德描绘的意象,进博会已经成为连接全球好物、各国企业、民生民心的桥梁。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生日派对”背后的中国本土创新决心

对于很多跨国公司而言,今年进博会是一众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集体生日会。

例如,2023年恰逢联合利华投资中国100周年,“百年列车”成为联合利华整个展台的主题。同时,2023年也是美妆巨头花王、雅诗兰黛等进入中国第30年,这些企业均在进博会现场庆祝。

雅诗兰黛集团国际总裁诸葛濮在开馆仪式致辞中表示:“今年是雅诗兰黛集团进入中国内地市场30周年。我们对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的开放和热情印象深刻,对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充满期待。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履行承诺,在集团的‘第二主场’,与各界携手共创未来。”

对于很多外资企业来说,所谓“三十而立”,意味着这个节点不仅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

此次进博会上,雅诗兰黛、资生堂、联合利华、高丝等十几家美妆巨头纷纷展出了集团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规划,这些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的外资企业在中国经历了多轮市场迭代,尤其是经历了三年疫情之后,面对中国美妆消费已经出现的很多新变化,这些跨国美妆巨头纷纷加快了中国市场战略调整的步伐。进博会成为一个窗口,展现了这些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渠道与供应链体系。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发现,外资美妆巨头们在进博会比拼的关键词就是:科技。

例如,花王旗下的芙丽芳丝展出一款新品“水油双攻精华水”。据悉,该产品特点在于8∶2精密水油配比,精简成分,以植物角鲨烷为主要原料,宣称兼具修护、紧致、滋养、保湿四重功效。爱茉莉太平洋集中发布了雪花秀、兰芝、梦妆等核心品牌新品,并在前沿成果区集中展示了盛活参果菁萃SRTM、绿茶乳酸菌GTB1™等新品背后的核心技术成分。

资生堂中国总裁兼CEO梅津利信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2023年不仅是资生堂集团开启下一个百年历程的起点,也是引领集团创新与增长的资生堂中国变革的关键时刻。为了把握未来发展机遇,资生堂为此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进博会无疑是展现战略成果的最佳平台。

目前,中国美妆市场走向加速分化的洗牌期,手握科技好牌的跨国企业都重视中国本土团队研发,无论是雅诗兰黛的色提因,还是资生堂的新肌酮,都在努力深度剖析出完整的技术链路和研发过程。他们期望关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展示能赢得消费者对整个品牌的青睐。

采访中,外资品牌高管们都表示,之所以在进博会展示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完全根植于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研发成果,是因为中国消费者正从被动接受国外美妆潮流,转变为自己定义美,从而推动品牌进行本土化研发创新。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谁更贴近中国市场,

谁先掌握下一轮周期的主动权

作为进博会企业展的六大展区之一,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今年汇集了全球十大医疗器械企业、10家世界500强制药企业。进博会7.2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主通道让人体验非常深刻:一边是礼来制药、吉利德科学、罗氏、阿斯利康、诺和诺德、赛诺菲、艾伯维/艾尔建,另一边是武田、默沙东、辉瑞、诺华、拜耳、欧加隆、高济健康。这些跨国药企纷纷“秀肌肉”,展示前沿创新成果。

进博会全勤生赛诺菲六赴进博会,携全球首个应用于血友病领域的siRNA疗法在研创新药物Fitusiran和最新获批用于庞贝病治疗的新一代酶替代治疗(ERT)药物耐而赞亮相进博会舞台。

同时,赛诺菲还助力蔻德罕见病中心联合多位罕见病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发起“中国罕见病立法保障探索倡议行动”,以产品、制度双创新,为广大罕见病患者探索罕见病保障“中国模式”。

中国罕见病联盟执行理事长、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李林康表示:“进博会是开放、创新的舞台,很高兴在这里看到全球前沿的罕见病创新药物,以及罕见病领域‘展品变商品’的‘溢出效应’典范。罕见病是诊疗、保障都面临挑战的疾病领域,也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

葛兰素史克(GSK)与进博会结缘于2018年,2019年首次作为展商参加进博会。GSK中国总经理齐欣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进博会是开放合作的“同心圆”。以进博会为原点,中国不断出台开放新举措,汇聚起更强劲的开放力量,这与GSK的“合力超越”企业愿景不谋而合。在进博会的“东风”下,GSK不断深化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加强产业链融合,共绘健康新愿景。

2023年10月,GSK与智飞生物达成独家疫苗战略合作,共同在中国推广GSK的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欣安立适。集合两家公司的规模和专业优势,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旨在提高欣安立适在中国的可及性,支持快速增长的对疫苗和未来新适应症拓展有需求的广大人群。

战略合作还包括关于未来双方在中国潜在的联合开发和针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Arexvy的事项。

对于很多药企来说,谁更贴近中国市场做好本土化创新,谁就更能把握发展的节奏,先掌握下一轮周期的主动权,走向下一个里程碑。

因此,很多药企非常“务实”,带来的首发首秀产品不再是具有那种超前理念的医疗理念设备和产品。因为,目前在中国市场看得见、摸得着、能落地已经成为一项公认的参展标准。

赫力昂中国口腔健康事业部总经理赵文峰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表示,2018年公司就设立了中国的研发中心,上个月也在上海建立了赫力昂中国的创新中心,展示了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承诺。“在中国,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我们对于中国的品牌、产品,会根据中国消费者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临床验证、产品验证,包括产品改良。”赵文峰说。

瓦里安医疗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张晓表示,目前,北京研发和生产基地规模已远超美国硅谷总部,“我们今年会在中国投资建立精准肿瘤诊疗临床服务体系,让更多中国智造服务全球”。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一届届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展现出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以进博会为起点,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开放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全球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21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