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扶贫资金怎么用?看中国平安的智慧扶贫实践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姚冬琴 | 北京报道

责编:陈栋栋

编审: 张伟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19期)

p89 2018 年8 月30 日,乌兰察布市委常委、副市长郭菁,中国平安集团资深副董事长孙建一一行考察平安村官工程合作企业阴山优麦。

2018 年8月30 日,乌兰察布市委常委、副市长郭菁,中国平安集团资深副董事长孙建一一行考察平安村官工程合作企业阴山优麦。

乌兰察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独特的地理条件尤其适合优质燕麦的生长。乌兰察布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燕麦之都”。

不过,这里也是内蒙古深度贫困地区,乌兰察布市经济一度排在全区末位。全市所辖的11个旗县市区中,有8个国家级贫困旗县。这里的贫困户或许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有人给他们统一发种子、统一进行技术指导,收获后还会按高于市场价30%进行收购。他们也没有想过,种植燕麦会用上卫星遥感、无人机;到燕麦公司就业,能获得3万多元的年收入……

2018年7月,乌兰察布市与中国平安集团签订了精准扶贫协议,这里也成为中国平安“三村工程”的首站。

2018年初,中国平安宣布,将投入100亿元,启动面向“村官、村医、村教”的智慧扶贫工程,实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

当年,乌兰察布市阴山优麦燕麦扶贫项目就通过“平安扶贫保”模式撬动3000万扶贫贷款,带动贫困户1087户,年人均增收约3369元。

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扶贫早已不是扶贫系统的“内部事务”,企业扶贫正日益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将资源和智慧带到扶贫一线。实践中出现了大量的扶贫创新模式,丰富了中国的扶贫实践。

金融+科技是中国平安的核心优势,那么,中国平安在扶贫工作中的核心优势又是什么?如何把科技注入扶贫,用智慧扶贫帮助更多的人?这是值得思考的课题。毕竟,扶贫从来不仅仅是投入数以百亿计的资金那么简单。

p90 中国平安集团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为平安村教项目支教志愿者授旗。

中国平安集团董事会秘书兼品牌总监盛瑞生为平安村教项目支教志愿者授旗。

产业扶贫之乌兰察布样本

2018年年初,“三村工程”落地乌兰察布之后,平安产险在乌兰察布推广产业扶贫试点的项目经理王锐每隔几天,就要和项目组的工作人员一起深入调研,跑遍贫困旗县的所有村落,将产业发展和贫困状况了然于胸。

怎么调动贫困户对于种植燕麦的积极性?如何让他们感受到长效的切实收益?这是产业扶贫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经过政府推荐和平安产险的综合评估,内蒙古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下称“阴山优麦”)被确定为帮扶贫困户的挂联企业。

“通过信用保证保险、政府、银行三方风险共担,帮助扶贫产业发展降低融资门槛,突破信贷难题,为阴山优麦提供‘免息免担保’的产业扶贫贷款共计6000万元(2018年、2019年各放贷 3000万元),农产品协销达 1500万元,并为近20000亩燕麦种植田提供近180万农险保障,帮助企业通过燕麦种植回收、雇工、分工等形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实践中诞生的“平安扶贫保”模式,是国内首个全产业链保险深度介入的扶贫模式,以贴息和保证保险的方式撬动银行贷款,并通过传统农险和创新农险对扶贫产业和贫困户进行风险兜底,让贫困户“低门槛参与,无风险经营”,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

对于阴山优麦负责人卢文兵来说,这家燕麦种植企业自2014年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一直就是资金和销售。卢文兵介绍说,在中国平安的帮扶下,截至今年7月中旬,阴山优麦接的订单已经达到1100万,超过去年全年的数量。而燕麦产品销售量也是逐年递增,2017年销售额只有1000万,2018年销量涨了3倍,今年销量预计可达 1亿元,明年预计可达3亿元。

对于贫困户来说,不论土地规模大小,只要愿意种植燕麦,就可以与企业签订燕麦种植订单回购合同。统一发放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上门收购、统一结算,对贫困户按高于市场价30%进行收购。2019年,阴山优麦发展燕麦、藜麦订单种植15万亩,其中涉及贫困户2630户;先后安排35人次贫困户就业,每人每年不低于3万元收入。

科技加持,为扶贫农业助力。在燕麦种植上,平安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精准识别地块信息,提升燕麦种植保险的作业效率。“无人机+移动互联网”的作业模式可以使以往400亩农田的查勘作业量,从2人耗时3天,缩减至单人4小时完成。而通过鹰眼(DRS)风险数据量化平台,为农户打造专属的农业风险管理地图,做好灾害、气象等风险预警,强化防灾防损工作,提升了贫困户的防损能力。

燕麦种植产业化、规模化之后,还要有良好的销路,才能最终使贫困户受益,形成良性循环。2018年9月,专销平安扶贫农产品的“三村百宝”在平安金管家、平安好车主、平安橙E、平安壹钱包等多个APP同步上线。扶贫成果将通过“三村百宝”直达消费者餐桌。有了电商销售加入,“三村工程”正式构建出“产业—科技—销售”的产业扶贫闭环。

入驻“三村百宝”平台的第一款产品是阴山优麦定制礼盒,每卖出一份礼盒将为乌兰察布贫困户带来50元收入。

农村贫困户看病也用上了“云平台”

记者获悉,自2018年初启动以来,中国平安“三村工程”已在内蒙古、江西、广西、重庆、甘肃、四川、河南、西藏、云南、陕西、湖北、贵州、湖南等13个省份落地。截至目前,“村官工程”累计发放扶贫资金108.95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超3万人。除了内蒙古燕麦,陕西苹果、吉林香菇、广西腊肉等丰富的农产品也纷纷上线。

有了因地制宜的扶贫产业,就有了“造血能力”,但贫困地区长期积累的贫弱现状并不能一夜缓解,而许多问题又是当务之急,比如很多贫困地区缺医少药,医疗保障难让贫困户雪上加霜。

目前中国平安“三村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稳步落地,在中国平安总经理任汇川看来,他们希望将平安的经验总结成“公式”,从而更有效地快速复制落地,帮助更多的贫困地区。“平安的扶贫闭环”作为“三村工程”项目中推广的主策略,从4个维度加以打造:一是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培育乡村致富带头人;二是筛选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实现产业造血;三是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四是搭建产销平台,扩大扶贫成果。至此,再叠加村医和村教的帮扶,减少贫困地区人民因病返贫的概率,并提升乡村下一代的整体素质能力。

今年5月,一场面向村民的免费体检活动在广东河源市紫金县连塘村进行。组织这些体检的,是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的团队。

“这场体检一共服务了500位村民,发现了至少4例癌症,还进行了地中海贫血症的筛查,其中一个母亲带着3个孩子的家庭,两个孩子被查出了地中海贫血症。”现状令团队运营主管罗肖倍感重担。

“2019年我接下来要做350场,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将动员医护3500人次,志愿者4000人次,专家700多人次。”罗肖介绍,在接下来的3年内,5台移动检测车,将巡检12个省份,组织800场体检活动,为8万名贫困地区的村民提供健康检查,为4万村民提供现场义诊服务。

罗肖说,到贫困地区提供检测服务完全赚不了钱,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服务到最需要医疗保障的人群,尤其是可以借助云平台,把城市高水平高质量的专家和基层医疗工作者连接起来,基层医疗工作者只需要按照既定检测程序做完检测,把数据上传到云平台,就可以获得云平台上专家的支援,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需要健康保障的人群。

截至目前,“村医工程”已升级乡村卫生所743所,培训村医7550人,开展移动健康检测车巡诊351场,体检义诊覆盖贫困地区人口超3万人次。

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平略村村医韦明生从中国平安“村医工程”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他从事村医工作已有20年,却从没得到过正规的专业知识培训。原上海瑞金医院副主任医师望亭松与韦明生结成帮扶对子,在线随时随地给予专业指导,帮助其提升专业技能,必要时进行远程会诊,为村民提供更全面的问诊服务。村医韦明生感觉到更加得心应手,而农村的贫困群众也得以享受到与城市同步的优质医疗资源。

“双师课堂”:让村里的课堂与城市同步

农村贫困户也能享受城市的医疗条件,那么,村里的课堂也能与城市同步吗?

扶贫先扶智。中国平安“村教工程”,希望通过科技点亮教育,让乡村孩子也享受公平和个性化的教育,以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乡村振兴。

8月5日,中国平安与陕西省汉中市人民政府、佛坪县人民政府签订“三村工程”扶贫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当日上午,佛坪县西岔河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就迎来了一堂特殊的科学实践课。通过平安“双师课堂”平台,远在河南郑州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综合处副处长汪会盛以远程实时同屏的形式,给孩子们讲授人工智能。

所谓“双师课堂”,是指“名师直播教学+线下辅导老师答疑”,这在一二线城市的教育培训行业已经常见,但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却有着格外不同的意义。

对乡村教育进行帮扶,解决教育不均衡的痛点,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可谓中国平安“村教工程”的终极目标。

中国平安联席CEO陈心颖,也曾经化身“乡村教师”,到智慧乡村课堂为孩子们上科学素养课。她说,自己最大的希望是将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让贫困地区学生们体会到科学的乐趣与价值,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他们有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截至目前,中国平安“村教工程”已援建或升级乡村小学607所,培训乡村教师达5998名,平安智慧小学覆盖学生已超23万人。通过各界的努力,他们中的很多人,未来就会跳出贫困的包围圈,击碎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为他们的家乡乃至中国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这也将体现出,扶贫实践的意义超越了扶贫本身。


2019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19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