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一线:看高端制造业背后的金融力量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丨上海报道

走进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10级超净无尘车间内,交错穿梭的天车系统高效运转,将一片片硅片精准运至各个生产环节。该公司在上海松江建设的“300mm集成电路用硅片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项目”,是近20年来全球新建自动化程度非常先进的硅片生产线。

集成电路产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制造业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而推动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长期资金的投入和耐心资本的支持。

4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 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下称《通知》),对做好制造业金融服务提出了工作要求。要求“把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着眼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金融保险机构不断优化金融供给,创新产品和服务。保险资金作为现代金融体系中重要的源头活水,具有规模大、期限长、稳定性高的特点,是举足轻重的长线资金。保险资金如何服务制造业发展?《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进企业进行一线调研。

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洁净室

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硅片生产线   受访者|供图

资金技术高度密集的先进制造业需要金融“活水”

集成电路产业是上海市“十四五”制造业三大先导产业之首,也是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硬支撑”。

在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集成电路的繁复制作工艺令人惊叹。随处可见的沙砾,历经提纯、硅熔炼、单晶直拉、晶圆切割、精细光刻、封装测试等多重精细工艺,最终“变身”为一枚枚价值不菲的芯片。

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位于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领军企业紫光展锐的总部。紫光展锐是全球少数全面掌握从2G到5G全场景通信技术的芯片设计企业之一。其产品涵盖了移动通信中央处理器、基带芯片、AI芯片、射频前端芯片及射频芯片等多种类型的通信、计算和控制芯片。2023年,其产品覆盖全球超过130个国家和地区。

“集成电路是一个资金、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需要获得长期资金的支持,需要对持续研发投入、科技创新更宽容的资本市场环境。”紫光展锐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公司诸多成就背后,产业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功不可没。

中微公司是半导体设备行业的领先企业,同样位于上海。中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开发的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和化学薄膜设备,主要应用于集成电路前道生产工艺,可加工微米级和纳米级的各种器件。这些微观器件是现代数码产业的基础,它们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和优越的融资环境。

近年来,秉持对硬科技的坚定投资信念,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坚持长线投资、敢啃硬骨头,成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进步的重要支持力量。2023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迎来新的合作方。“中国人寿-沪发1号股权投资计划”以S份额投资方式受让了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股权,投资规模约118亿元。

S基金(Secondary fund)又称PE二级市场基金,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S基金”通过从其他投资者手中受让所持基金份额或收购企业股权等方式,将投资“马拉松”变为“接力赛”。它促进基金份额流通、加速投资回收,同时吸引多方资本投入,为科创企业提供持续支持,实现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全周期支持。

“我们借助创新思路,找到了保险资金运用与科技创新、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点’,在实现合理财务回报的同时,有力支持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国人寿集团旗下资产公司(下称“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副总裁刘凡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该项目通过S份额投资的方式,探索了保险资金与政府资金在区域发展、产业扶持方面的接力合作模式。

具体表现为:政府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实现重点领域从0到1的孵化培育,保险资金等社会化资本在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时予以接力,帮助政府“腾笼换鸟”,提升财政资金运用效率,打通产业引导与市场化发展的壁垒。

推动金融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向实而行

推动金融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同频共振,不仅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金融业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中国人寿资产公司是中国人寿集团旗下保险资金运用的主平台,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其合并管理资产规模超5.6万亿元,是中国首家管理资产规模突破5万亿元大关的保险资管机构。

中国人寿资产公司积极围绕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开展投资布局。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公司受托系统内账户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模达1.66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233亿元,同比增速超过15%。其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2034亿元、支持先进制造业规模879亿元、支持绿色投资规模3948亿元、支持“两新一重”规模3825亿元。

多元化的投资模式促进了保险资金与高质量项目的“同频共振”。

“保险资金作为市场最稀缺的耐心资本、高能资本,能够很好契合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刘凡说。具体而言,可通过股权投资或非标债权对科创产业园及各类科技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在初步应用化及产业孵化阶段,开展股权投资;而进入相对成熟的产业化阶段后,保险资金则可通过股权投资,以及投资股票和公募基金为代表的二级市场,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支持。

据介绍,通过积极与政府、央企、地方龙头企业对接,灵活采用多种投资工具,中国人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实践不断深入,涌现出一批精品项目。

债权投资计划方面,2022年至2023年发起设立总规模60亿元债权投资计划,助力标的公司攻坚集成电路芯片领域“卡脖子”问题。2023年,通过先正达信托项目投资先正达集团20亿元,助力推进“种业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股权投资计划方面,2022年,发起设立“中国人寿-电子混改1号股权投资计划”,为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增资19.9亿元,助力国产CPU、国产操作系统等信创核心支柱的PKS自动化体系建设。2023年,携手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保投资公司共同设立兵工集团基金,中国人寿出资54.86亿元,促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资产证券化投资方面,2023年,设立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投资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累计4.28亿元,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国产化。

让保险成为技术创新的“稳定器”和“安全阀”

如果说投资是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的“第一公里”,那么保险则扮演着“稳定器”和“安全阀”的重要角色。

高科技产业往往拥有较高的技术壁垒,试错成本高、投入大、风险高,亟须建立开放包容的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发展相关的科技保险产品,不仅能够有效为科技企业分散风险,避免科技企业财务资金出现重大损失,还可以通过引入风险减量管理服务,降低企业发生各类风险损失的可能,给风险做减法,实现从“有病治”到“治未病”的转变。

《通知》提出,要积极对接制造业企业风险保障和风险管理需求,推进知识产权保险、研发费用损失险等承保业务,支持产品研发和应用。完善费率调节机制,优化承保理赔流程,持续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

据中国人寿财险相关人员介绍,目前,公司已累计开发了包括“三首”类、知识产权类、网络安全类、生命科学类、航天类及高新技术企业类保险等在内的八大类,共计40余款专属主险产品。2022年还创新开发了汽车芯片质量安全责任保险等专项科技保险产品,已基本形成品类丰富、保障全面、重点突出、贴近市场的科技保险产品供给体系。

2021年,18家保险企业在上海临港成立了集成电路共保体,为半导体产业“稳链固链”提供精准化、一揽子的风险解决方案。截至2023年末,集成电路共保体成员单位已扩展至21家险企,为24家集成电路企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34万亿元。

中国人寿财险公司是集成电路共保体的成员之一。中国人寿财险上海市分公司相关人员表示,公司高度重视推进科技金融、发展科技保险,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发布的科技保险统计口径,2023年上海分公司科技保险共计签单超2.7万件,提供风险保障达3172亿元。

据介绍,知识产权类保险将知识产权特性和保险制度优势相结合,利用保险的补偿性质,有效保护企业知识产权不受侵害,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近年来,伴随着专利侵权案件数量的持续上升,各类型的企业正寻求更完善的保护,保障其知识产权及商业机密不被窃取,并且更好地应对专利纠纷和侵权诉讼案件造成的损失。

“网络安全保险”产品则瞄准了企业运营的网络安全关键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日益成为企业运营中的重要问题,企业需要耗费大量的专业科技人才、设备资源来应对网络安全带来的各方面挑战。但对于小微企业来说,仅依赖其自身力量,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国人寿财险上海市分公司联合行业其他主体、再保公司、科技公司等,共同研究开发了产品+服务一体化的保险产品——上海市网络安全保险(普惠版)。该产品重点将网络安全保险产品传统的事后资金补偿功能,拓展至事前、事中及事后的风险干预,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助力小微企业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促进企业运营的安全、稳定。

以“投”分享企业成长红利,以“保”发挥风险保障功能。险企以其独特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为科技、产业、金融三者良性循环和有效互动提供有力支撑。在进一步激发产业科技创新活力的同时,也为险企自身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8期)


顶部